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朱宛玲)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海运价格一路上涨,国内集装箱“一箱难求”,对不少外贸企业造成了极大压力。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5日举行的“经济每月谈”活动上,港航物流业界人士围绕外贸企业如何应对海运价格攀升、港口如何提升集装箱周转效率等话题展开讨论。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指出,按当前数据估计,国际贸易今年能恢复到年的水平,而海运运力相对年则增长了7%。他说,在运量增长而运力更快增长的背景下,运价出现大幅上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实际运力的周转效率降低导致的运力供需矛盾。“为了有效控制疫情,对病情的监测、检查、处置,海员的换班、海员的一些治疗,甚至有些码头由于疫情的原因进行了封闭的作业,以及还有苏伊士运河导致的封阻的影响等,使得船舶的实际运输能力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运力的增长速度现在正常增长,运量涨的也不快,但是我们由于实际供给能力的下降,而导致了供需的失衡。”
广州港集团副总经理宋小明也指出,从集装箱数量和国际海员数量等指标来看,运力供给量是足够的,问题出在供给效率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塞港。塞港有很多的原因:天气原因,防疫处理等等。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其他国家,一旦发现船员申报有阳性或者检测有阳性的话,整个防疫处理,在港时间的延长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现在欧洲的基本港,鹿特丹、汉堡、安特卫普等他们平均等待时间是3到5天,美西的港口平均等待时间是10到12天,美东的港口大概是一个礼拜,所以是全球性的塞港。”
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刘春庭认为,在疫情有明显好转之前,外贸集装箱市场需求将会在未来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继续维持高位。他建议,进一步提升港口防疫安排效率:“在改善管理、精准科学防疫方面,可以做更多精细化的科学安排,这样对我们提升现有的船队运行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外贸企业如何应对海运价格的上涨,广州港集团副总经理宋小明建议:“进出口企业跟船公司尽量签长期协议,现在集装箱行业签长协的情况占60%,我们希望这个比例能进一步的提高,这样的话能锁定风险,锁定成本。第二个建议,希望出口企业更多地建立自己的海外仓,把整个物流链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