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到一个财报季前后,物流行业增收不增利的话题就会准时登场。
这当然不是从业公司希望看到的局面,但面对数次被叫停的价格战,接近红利上限的电商行业,想要单纯从快递入手解局,已经不再是最优解。相反,同城配送、即时零售这些渠道上,开荒破冰正在进行,而在和整体商业联系更紧密的领域,供应链服务正成为物流行业的新战场。细分市场,就是新的增量,物流行业的下一个拐点,似乎开始初露曙光。
增收不增利的困局难解
对快递乃至整个行业而言,“内卷”这个词,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摘不掉的帽子——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物流领域之下,发展最快、光环最多的快递行业深度绑定了电商,而电商自身从近十年前的老一辈3C电器大战开始,就在无休止地激烈竞争中。至于其它细分领域,比如干线物流、跨境物流,虽然作用同样重要,但其模式对比传统快递还要更重、更基础,无怪诸多企业的下一个增量方向选择在同城配送这些方面。
从现有业绩上看,年前三季度,顺丰控股、圆通速递、韵达股份、申通快递、德邦股份、中通快递六家上市公司分别实现营收.61亿元、.42亿元、.01亿元、.1亿元、.59亿元、.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97%、30.41%、23.88%、14.95%、19.03%、24.95%。
然而,这六家公司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98亿元、9.54亿元、7.81亿元、-2.38亿元、0.28亿元、29.92亿元,同比分别下跌67.89%、31.16%、23.41%、.20%、90.60%、1.06%。
这就是增收不增利的诠释。国家邮*局公布的年前三季度邮*行业运行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快递业务量和收入完成.7亿件和.8亿元,分别增长36.7%和21.8%。
但是实际上,从义乌为代表的价格战被叫停之后,快递行业已经进入了量价齐升的局面,尤其是和电商绑定的通达系,在接受对外采访时均提到了单票效益的提升——有的是单价环比上升,有的虽然单票价格下降,但是成本控制得好,比如中通。三季度,中通在油价同比上升27%的情况下,单票干线运输成本减少5.9%至人民币0.50元,单票分拣成本减少2.0%至人民币0.29元。
国家邮*局对行业整体的通报是:三季度以来,受末端派费上涨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快递单价呈现环比上升。这是个好消息吗?是也不是。价格战停了,市场秩序更清朗。但是当行业靠提价也带不来利润的增量,说明单票收入的连续上涨,实际预示着快递行业的头卡在了天花板,上不去,但也绝对不想再掉下来。
人人都知道规模效应怎么好,但往往忽视支撑规模背后的苦,尤其是当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时,市场发展潜力也快到极致。极致之后,行业只能转向。
去年12月,顺丰同城上市一度让同城配送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它绑定的即时零售是个很有想象力的领域。结果,“同城即时物流第一股”高开低走,破发了。在市场看来,即时配送最好的时候还没到。那么,服务企业呢?
转向供应链背后:物流与商业协同发展
服务企业客户的“快递”,其实应该叫供应链服务商。其中传统快递企业提供配送等部分服务,京东物流提供的是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简而言之,B端用户把供应链“外包”给京东物流,后者的职责是量身定制一体化方案。
头部的物流企业确实都在入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关于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民营物流企业50强的通告》中,排名第一的顺丰在去年四月悄悄将“顺丰DHL供应链”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