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大量的中低端制造业,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转移到中国之后,在企业组织形态上发生了一些非常深刻的变化。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过去生产一个复杂产品,总共00道工序,其中可能有70道工序都在同一家工厂的70个车间中完成。但到了中国之后,这70个车间独立出来成了70个工厂,这就带来生产流程的变化。
被分解出来的企业极度专业化。在东南沿海调研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企业专业化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其中出现了大量“隐形冠*”。比如:有个企业只生产钓鱼竿上的钓鱼钩。
专业化的同时,多个企业彼此间互为配套关系,且不断动态重组,这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基于这一供应链网络,效率和弹性可兼得,这在过去企业生产组织机制中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企业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后,才能够确保弹性和效率兼得。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是供应链网络规模。网络规模越大,其中作为节点的那些中小企业数量越多,他们分工的深度就越深,专业化就可达到更高的程度,效率更高。同时,小企业越多,它们相互间互为配套组合的可能性也越多,弹性也越好。
资料图:07年月日,越南北部海阳省一汽车工厂车间里工作的越南员工。
为何供应链兼具效率和弹性如此重要?
这跟时代背景有关。在匮乏经济时代,人们有的用就行了。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大批量的均质化产品上,生产这些产品,有效率就够了。过去从欧美到日本再到亚洲的产业转移发生时,世界还大致处于这样一个匮乏经济时代。
但今天已经是过剩经济时代,人们要求商品足够个性化。当市场需求超级多样化,对创新迭代效率要求特别高时,为满足新的需求,倒逼生产环节的供应链需要兼具弹性和效率。
此外,当供应链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会突破一个门槛,导致生产环节中的综合成本控制要点发生变化。实际上中国已经突破了这个门槛。
过去对成本的控制主要在劳动力、土地、资本这三大生产要素上。供应链网络本身运转的效率,我称之为一种交易成本,在成本控制中所占比重较低。但在供应链网络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广义的交易成本在综合成本中占比大幅上升。成本控制结构变了,产业转移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当考虑制造业是否会从中国向外转移时,需看到它所面临的一系列背景约束条件。这些条件全都不一样了,过去的历史就未必会重演。
来源:网络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