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揭秘京东供应链背后的数字化能力
TUhjnbcbe - 2021/12/10 15:36:00

时针拨回14年前,精准、迅速送货也是让京东十分头疼的难题。年之前,和很多公司一样,京东也把送货的重任交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但在当年,整个物流行业普遍运行效率低、服务意识差,京东面临的大部分客户投诉都是来自于物流。

决心改变现状的京东,顶住各方压力,首期就投入10亿美元,想要打造自己的物流体系。自此,京东就走上了对传统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之路。

供应链涉及大量的线下场景,仓网配置、终端配送等多个环节,可以说是最苦、最难、最累但也是最有价值的事儿。为了干好这个事儿,十四年间,京东把赚来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这方面,物流子集团也成长为京东体系中人数最多的,仅一线员工即达26万人。

庞大物流集团的存在,让京东看起来像一个异类,或者说是一股清流。正是这个庞大线下实体的存在,京东脱虚向实成为一家新型实体企业,同时真正掌握了核心武器——智能化供应链。

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缩短到了31天。库存周转天数越低意味着能以更低的利润赚更多的钱,可以说是比拼终极管理效率的量化标准。

横向对比一下,全球知名零售企业Costco的库存周转天数是30天左右,Costco的SKU数在~;亚马逊和沃尔玛这两家全球零售巨头的库存周转天数都在40天左右,沃尔玛管理约1个SKU。

京东在库的SKU数量已经超过万。31天的库存周转天数背后,究竟有着一个怎样的智能供应链系统?

—1—从自建仓网到智建仓网

京东对供应链的数字化开始于年。当时京东发现京东全年72%的客户投诉都是来自于物流。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京东选择持续的把钱投入到供应链体系中,并且要不断改造升级。

京东智能供应链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看得见的实体,一部分是看不见的大脑。

京东供应链实体部分主要由京东物流承建,包括消费者日常接触的快递小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仓库、配送站、货车和物流机器人等真实承担运输任务的实体。这是京东的智能物流体系。

看不见的大脑就是京东智能供应链系统,它在京东总部的云端,由京东智能供应链Y业务部打造。这个系统要负责的事情非常多,包括协同京东物流如何布置仓网,对仓内商品进行调度,为采购人员提供销量预测、补货采购建议等等决策。系统的根本就是成本要降低、效率要提高。

这整个供应链条有多长呢?京东在年进行了揭秘,就是知名的“十节甘蔗”理论,即零售、消费品行业的价值链分为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等十个环节。

早期,京东以人力加传统计算机的方式对京东自营商品的供应链进行线上化改造,当到达瓶颈的时候,就需要借助更高端的人工智能技术、算法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

年胡浩进入京东零售平台部主抓供应链产品及研发。胡浩说:“智能供应链,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效率。”

从供应链网络的建设角度来看,物流基础设施的毛细血管自然是越细越好,不过,同时也要兼顾成本和效率原则。

早期的仓储、配送站等物流基础设施的选址基本是靠人工经验,定出年度计划需要一个月以上,不仅耗时高,人为犯错成本也高。随着京东的规模越来越大,对配送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智能指导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这当中如何指导配送站科学选址的重任,就落在了Y业务部高级算法工程师康宁轩的头上。

康宁轩的现状是,原有的配送站不能全部拆掉重建,业务同事也列出一堆业务限制,并且要从现有的系统过渡到更高效的系统。

“这就导致优化模型中存在大量的变量和约束,给模型求解带来挑战。”康宁轩说道。

带着团队,康宁轩向困难发起挑战,建立了一种多周期设施选址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一套高效求解算法,以年作为规划周期,为配送系统制定每月站点调整计划。

和人脑比较起来,智能建站是一套自动评估决策的机制,仅在数小时内即完成全年的站点位置规划。

据介绍,和手工计算方案相比,智能建站方案总计年可节省成本超万元,占网络总成本的4.2%。从终端站点到客户的包裹平均配送距离可减少20.9%,从3.83公里减少到3.03公里。

如今,京东的配送站、仓储网络的选址规划都是智能系统计算出来的最佳位置,有了智能系统的赋能,京东物流的建仓速度也更快了。

根据披露,截至年6月30日,京东物流运营约个仓库,一年间,京东物流运营的仓库数量增加了个,这个数字相当于京东从年开始自建物流到年十年间的仓库增长总量;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京东物流现有仓储总面积约万平方米,一年新增了万平方米。

—2—从人工运营到智能运营

供应链的仓储网络越来越细,离消费者越来越近。不过,多级网络不断延伸的同时,库存需要一级一级调拨货物,而每多一个节点,就需要增加1.4倍的库存。如何把增加的库存成本打下去,就得靠提升仓内货物的流转速度。

仓内货物的流转简单来分就是补货(进货)、入库存放和送货(调拨)。

胡浩带领的智能化团队最早解决的是图书的补货问题。

为什么首先是图书品类而不是京东最早涉足的3C数码?

按照胡浩的说法:“技术的发展其实来自真实的业务需求。”

因为图书的SKU数量太过于巨大,达到百万级,而当时京东上卖的电子产品,满打满算也就几万个SKU。

彼时京东负责百万图书SKU的采购人员只有十几个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要管理十几万种图书的进货工作,他们每天都需要考虑该进哪些货,上海、广州、武汉每个仓分别进多少等等,并且那个时候他们使用的工具还是Excel表格。

由于数据量实在太庞大,这十几个图书采购人员即使天天加班看数据,依然看不过来。

扛不住的图书部门找到刚刚成立不久的零售平台部(Y业务部的前身),希望给能他们提供一个高效的采购技术系统。

不过,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得一步一步来。胡浩解释道;“从传统的人力解决到智能化解决方案,一般要经历几个阶段,首先是线上化,先满足业务需求,让业务在线上跑起来;第二个阶段是自动化,业务跑出来之后,沉淀数据,通过算法去学习;不断学习升级之后,系统才能慢慢走上第三个智能化的阶段。”

胡浩的团队把采购系统拆解成了两部分——“销量预测+智能补货系统”,毕竟只有知道未来需求是多少,才能知道要补多少。新打造的这个系统首先会采集商品过往的销量数据,经过计算给出销量预测。根据销量预测,智能补货系统会给出当前补货数量的建议到采购人员。

第一代的智能补货系统交到图书采购人员手上的时候,虽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已经让图书采购人员眼前一亮了。

之后,系统则不断在数据沉淀中学习,加上更多的技术大咖不断带来更高阶的算法,京东智能补货系统从自动化不断向超级自动化演进。

年,京东智能补货系统不止会提供采购建议,还可以自动下单、深度托管和超级自动化。

补货信息传递给供应商,商品就会被供应商放入京东在全国各地的仓库中存放,等到用户下单之后再进行配送。

从商品入仓到送到消费者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前文提到的库存周转天数。商品被搬运的次数越少,存在于商品之上的物流成本就越低,商品在仓库中存放的时间越短,利润也会更高。这当中涉及的因素就更复杂了,包括商品什么时候入仓、放入哪个仓、何时出库、如何以最优的路径出仓送到消费者手中。

京东内部把这整个流程叫做履约系统,履约系统的自动化由京东履约平台部负责人宋辉负责:“我们就是火车头,作为零售和物流对接的部门,我们要把具体的规划指令给到物流部门,协同物流部门做具体的执行。”

宋辉说,供应链中履约部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京东供应链背后的数字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