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核心本质及切入点
TUhjnbcbe - 2021/2/17 2:14:00
北京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核心本质及切入点

在现有的业务平台基础上,怎么切入和运作,才能把供应链做好呢?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供应链金融这块的认识和看法。

在谈供应链金融之前,首先要想清楚做供应链金融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其实企业和银行做供应链金融,就是想涉足国内中小微企业融资市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是目前仅有的竞争较少和市场空间巨大的蓝海,初步预估在14万亿以上。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本质就是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依托核心企业的资信来提升企业的信用,用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获得银行或第三方金融机构的授信。供应链金融淡化了银行看中的企业规模、财务报表,这恰恰是中小微企业的弱项,而更看中企业的交易历史记录、合同执行能力和贸易的连续性,使银行跳出单个企业的局限,凭借核心企业的信用增信,对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真实的交易进行资信捆绑,通过资金的封闭运作,降低了相对弱势的小企业准入门槛。因此核心企业的资信情况和交易关系稳定性以及核心企业的配合程度(是否愿意与提供融资的银行进行书面协议或锁定付款路径)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企业或银行来说,做供应链其实就是考核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无论是从B2B转做供应链金融还是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都需要银行、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多方参与,需要与多方的业务系统进行对接。梳理总结目前国内做供应链金融模式,共有三种:

1

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中心的“1+N”模式

借用核心企业信用为N个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和担保,需要银行、核心企业和小微企业签署三方协议,小微企业是否能够顺利获得授信,更大程度取决于核心企业对银行的配合程度,其实就是核心企业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具体操作流程为:

1)B2B或供应链平台与核心企业、银行、融资企业、物流公司、小贷公司进行业务系统ERP或财务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同步交互;

2)融资企业(上游供应商或下游采购商)在平台发起融资申请,填写融资金额、融资用途、贷款期限等信息;

3)平台核实融资企业融资资格,符合融资资格企业,通过融资企业在平台与核心企业发生的所有交易记录、交易频次及交易量利用数据模型进行信用评估。对于下游采购商需要货物配送,还需要核心企业与小贷公司(或银行)、物流公司签署货物回购协议;

4)平台(或小贷公司)对融资企业信用资质审核通过后,数据会同步到银行端,银行或第三方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申请进行复审,复审通过即可对企业放款。如果融资企业为下游采购商,首先由银行端向物流监管仓发起货物冻结指令,物流监管方按照银行指令对其仓库监管货物进行冻结,并返回冻结状态给银行,银行根据冻结状态对采购企业放款,如采购企业在还款过程出现异常,会由核心企业按照回购协议对冻结货物进行回购变现,变现款项归还银行。

2

强调上下游交易关系稳定且连续的“N+N”模式

在“1+N”核心企业模式基础上,逐步淡化核心企业概念,扩展到只要上下游企业交易关系稳定、真实且连续,银行或第三方金融机构就可以量身为其定制融资产品服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1+N”操作不同在于,需要融资的中小微企业不需要看核心企业的脸色,融资企业在平台发起融资申请,平台对融资企业进行交易数据及资质审查,审核通过后,数据会同步到银行端,银行核实融资企业发生的交易数据,并要求关联企业对交易关系进行在线确认,确认为真实有效交易后,银行就可对其进行放款。

在实际运作过程,供应链平台协同银行对其小微企业所有交易数据进行核实跟踪,可以做到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贷前评估审查、贷中核查、贷后监控的作用。

3

以第三方物流商、交易市场为核心的仓单质押、货权质押模式

在“N+N”模式基础上,整合外部第三方物流商、第三方交易市场企业,对于需要货权、仓单质押融资的企业,供应链平台需要对接更多的第三方物流商系统、第三方交易系统,由企业、银行、物流商或第三方交易市场签署三方协议,指定第三方物流商负责货物监管,由供应商将订单货物配送到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监管仓库,物流商、企业联合银行对其进行货物价值评估,并出具价值评估报告。同时为有效控制风险,会引入第三方变现公司或回购企业,然后银行根据融资企业融资额度的80%发放贷款,也就是货物价值的80%,其中20%作为风险缓冲幅度。

企业或银行要想做好供应链,其关键问题:中小微企业为什么要自愿入驻平台,为什么要将企业实际的交易数据放到平台上,对于目前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也是通过运作多个供应链项目下来,最为核心的环节。一些做供应链融资平台通过各种方法,可以让批量的中小微企业入驻平台,但企业入驻后,活跃度很低且很少愿意把企业所有的交易行为放到平台上,况且这些数据也是企业最为核心的商业机密。

从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来分析,未来3年谁对产业链各方资源的整合能力强,谁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老大,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雏形,包含银行、上下游企业、第三方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第三方物流商、第三方交易市场、小贷公司、货权变现公司等。

同期阅读:

详解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控制

一、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风险类属

1、*策风险

国家*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

国家出台*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最后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限。

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

2、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为了解决供应链中小成员的融资瓶颈,供应链融资凭借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自偿性的结构化操作模式设计,构筑了用于隔离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防火墙”,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

这实质上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严密性和操作制度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防火墙”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是否被有效屏蔽,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3、市场风险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

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

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二、供应链金融特殊风险的起因

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

宏观经济*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

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1、授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链金融为融资业务带来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风险也就由传统的单一贸易环节向供应链上下游拓展,意味着供应链上下游的不确定性也为贸易融资带来了风险。

特别是当供应链金融的覆盖范围达到“端到端”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就随之覆盖了整个供应链。

此时,风险不再单纯来源于客户信用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等传统的风险来源,而是由贸易环节为出发点向供应链上下游扩散,因此不仅是客户自身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应继续得到

1
查看完整版本: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核心本质及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