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价值链(ValueChain),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不同企业其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其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有的企业价值生成节点在生产,有的企业价值生成节点在研发,有的企业价值生成节点则在营销或管理上。如果企业在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同行中遥遥领先,我们可以说这个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
所谓供应链(SupplyChain),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供应链往往是相对多个企业而言的,除非是大型的企业集团,否则很难构建其自身的供应链,即便如此,有时也难免向集团外部延伸。因此,供应链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链条连接。供应链来自于物流范畴,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一般来讲指的是跨企业的物流管理。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提高反应速度,其本质目的是为了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被看着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由于相邻节点的企业间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依次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SupplyChain)。一个典型的供应链涉及许多环节,包括原材料/配件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履行不同的职责,并与其它环节相互作用。事实上,一个制造商可能从几个供应商那里采购原材料,并给几个分销商供货。因此,大多数供应链实际上是一个网络结构,或者叫供应网络或网链更为准确。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但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
所谓产业链(Industry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产业链是相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概念。产业链是指一种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相关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的一个网络状结构。它是一个产业成长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该产业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并将随着该产业的消亡而自动消失。以农产品产业链为例,其主链由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构成,每个环节又涉及到各自的相关子环节和不同的组织载体。例如,产前环节包括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涉及种子、肥料供应商);产中环节包括田间管理和农用物资供应环节(涉及农户或生产企业、农资供应商);产后加工环节包括产品分级、包装、加工、贮藏(涉及加工企业);流通环节包括产品的储运、批发、零售(涉及储运商、批发商、零售商)。
在国外,这个产业链被形象地比喻为“种子——食品(feed——food)”,在我国通常被称为“田头——餐桌”。可见,不论国内、国外,也不论产销体制有多少区别,农产品的产业链都是客观存在的。
从表面上看,供应链与产业链非常相似。其实产业链的含义范围大于供应链。供应链的连接往往是产业链生成的基础,而产业链条正是多重供应链条的复合体。产业链是供应链的一个物质基础,即供应链是针对某一产业链而言的。一个供应链能否构成或能否有效运作,取决于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者能否建立起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若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战略联盟,则产业链依然存在,而供应链会处于一种断裂状态,链上的各个企业互不合作,各自为*,这时,即使某个企业的运作效率较高,但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却较低。
虽然我国产业整体规模巨大,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较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位于中低端。加之受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和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严重冲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中断、产业链供应链外移等风险不断加大,产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纷纷抬头,某些领域如高端芯片、飞机发动机等被“卡脖子”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
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就无法真正保障产业安全,进而无法保障国家总体安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首要任务是建设不受外来威胁和控制、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对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国内要进行自我发展、自我研究,要突破目前“卡脖子”的问题。对于一些关乎产业安全的领域要实行国内替代。对高附加值进口产品逐步实施国产替代,不断提高国内产业配套水平,形成国内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这要求产业链供应链具有抗干扰、抗冲击的稳定能力。一方面,可以在遇到各种内外部的突发性冲击时“不掉链子”,即在关键时刻可以自我循环,确保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另一方面,能锻造出一些“杀手锏”的技术,对产业链中的人为断供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反制和威慑能力,这是防备国际上把产业链武器化、*治化的最可靠的能力。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需要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造成产业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对消费品转型升级的要求,使得生产和消费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不能实现动态平衡。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需要分类施策。对于民生物资产业链供应链,要优先保障安全,特别是对居民日常消费的物资需要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对于应急防疫物资,要优先加快生产,推动应急物资产能的区域合理部署。对于战略性物资如石油等原材料,要着眼长远,加强战略储备,防止国外供应链中断导致的国内供应不足。对于高技术产业,要在分析国外依存度的情况下,加快相关产品储备,同时要尽快开展国内供应商本土试制,警惕他国供应链中断导致逆向伤害中国供应链体系。
尽快构建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创新生态。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瞻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究。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投入巨大、技术难度高、市场主体难以单独攻克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举国体制不仅在“资源投入”方面实现“举国投入”,更重要的是在“组织管理”,即跨部门协调、跨地区协调方面真正实现“举国协同发力”。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要在关键领域把自主发展与开放发展结合起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让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更深地嵌入全球价值链,唯有如此才能获取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的收益;而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核心技术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进行自主可控。
典型试题:*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
产业链(如下图)的本质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
产业链的“6+1”的理论。“6”指的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1”指的是:产品制造。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从年开始,世界进入“产业链战争”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而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软”的生产环节,“1”是“硬”的生产环节。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近10美元,在这个产业链里,中国只能得到1美元的价值,而且还给自身带来了难以避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但美国人通过“6”,获得了9倍的价值,而且这9倍的价值没有污染、没有浪费。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如何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12分)
①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积极促进自主创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②加强科学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策和定向支持的货币*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营商环境,强化要素支撑;③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④立足我国产业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每要点3分,共12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