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陇桥路物流生产准备车间卸货区内,员工正开着叉车,将物料箱铲运到传输带上。很快,通过自动扫描,屏幕上显示出物料箱内的零件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等信息,确认无误后,它被自动传送到立体仓库。“整个过程基本不用人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个“基本不用人”的物流生产准备车间,就是上汽通用“智能+”一体化物流仓库,也是业内首个零部件物流运作的“无人仓”。
项目背景
上汽通用LOC智能仓储项目占地13万平方米,集成了零部件仓储配送和整车仓储功能,通过整体布局与开发一系列数字化平台,大幅提升了运输规划、运输跟踪、入厂车辆调度等运行效率。作为业内开创性的单体面积最大的运作中心,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
解决方案
该项目结合工业4.0的基础要求,为客户提供了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实现了国内开创性的全供应链智能化的仓储应用。
1)数字化:数字化模块重点在于吸收行业内专家多年经验,将生产过程系统抽象成为关键数据集,实现现实世界到虚拟数字世界的第一步转换。
2)模型化:在完成关键数据采样后,模型化模块将根据不同的生产系统,选择合适的训练模型,完成生产系统在数字世界的投影重建。
3)系统优化:系统优化模块是持续运行的更新模块,实际系统运营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数据知识将驱动模型不断进行优化,保证模型与实际系统间的一致性。
主要技术及设备介绍
该项目包含5个车型40JPH,在传统物流“收,发,存”的环境中,通过合理规划送货路径,接收泊位,厂内布局,搭建了“三横两纵”的输送线,并通过分类立体仓库(大件,小件,发动机,变速箱等)的满足多车型的存储要求。首次使用排序“线边仓”的概念,提升了机器人排序的效率和使用面积。
无人驾驶叉车,顶升式AGV,自动装卸平台等自动化设备为实现无人化物流奠定了扎实基础。自主开发的智能云平台系统,WMS系统,WCS系统等一系列软硬件系统构成,能够快速、高效、精准的完成收货,装卸,搬运,扫描,排序,存储,盘点等物流作业工作。
项目主要亮点
数字化作为新物流的基础,重构新物流的蓝图,在此项目中,安吉智能大胆尝试使用各类前沿技术,为客户打造了一个全新智能物流的生态系统。
自主研发的iValon系统为运营提供了安全高效的保障,后台云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为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带来更智能的优化和深度的预见性。
1)效率高: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可避免人为错误,提高准确性
2)兼容/拓展性强:自主开发的智能云系统能高效的实现多产品,多品牌,多任务调度的一体化实施。
3)经济效益:节省30%人工以及15%成本
项目运行效果
达到设计效率,某些功能模块优于客户要求。
1
亮点一:“整零合一”集约用地
陇桥路项目的前身是一片整车物流运作场地。如今,上汽通用把它改造成了“整车+零部件”的综合物流运作场地。车间内部是零部件仓储物流区域,而整个建筑的屋顶被设计成了停车场,用于停放刚下线的整车。上汽通用利用立体设计,解决了整车与零部件物流叠加导致的相互干涉、利用率低问题。
“原来,我们零部件物流是在工厂周围30公里范围内分散地租借一些小仓库,现在集中在这里,离开工厂只有1公里多的路程,而且还保留了原来整车物流的功能。”上汽通用陇桥路智能物流项目高级经理盛俊说:“这大幅削减了场地租赁及车辆短驳等物流成本,还填补了上汽通用存在的长期物流资源缺口。”
2
亮点二:物流仓储一体化
陇桥路物流生产准备车间总占地面积达13万平方米,足足有13个足球场那么大。“如何提高它的利用率?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心思规划设计。”上汽通用入厂物流高级经理吴家桢说。
在上汽通用的规划下,这块土地不仅有“仓库”的功能,车辆停泊管理、零部件配送、零部件排序、外协零件管理、空箱管理、关务集箱查验……几乎上汽通用所有零部件物流业务门类都整合到了同一个物流车间。
“我们还采用柔性化设计,预留了些新功能。”吴家桢介绍道:“比如,上海周边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要运到东岳或者武汉基地,可以在我们这边先集成再运过去,包括以后出口也可以这样操作。”
3
亮点三:全自动化作业
走进现场,入库、扫描、搬运、排序、分拣、出库……整个过程,只有收货口和取货口需要操作人员。“我们用了3万平方米做试点运行,估计可实现每班节约操作人员多人。”盛俊说。
他的背后,一个机械臂正飞速运行着,对度环绕在它周围的物料箱进行排序;货架旁,通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