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你绝不知道风靡一个时代的供销社,现在究竟
TUhjnbcbe - 2025/5/14 19:36:00
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来源:解局财经综合自新华社每日电讯、新京报、青年供销人等

上周末,财经圈都在刷屏证监会换帅的大新闻。

斗转星移,工商银行掌门人易会满成功接替有“监管之王”之称的刘士余入主证监会,而58岁的刘士余则风驰电掣的奔赴供销总社走马上任。

毋庸置疑,随着新帅的上任,A股必将再起风云,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今天,解局君真正想要和大家谈的是——刘士余走马上任的供销总社。

年末点将,从来不能以常理度之,在这巧妙的人事安排背后,必定隐藏着高层的深意。

供销社的前世

供销社,是一个与计划经济时代共振的存在。

它的全称为“供销合作社”,俗称“供销社”。它最早成立于年,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金字招牌”无人不晓。直到市场经济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供销社才渐渐淡出了百姓视线,好像“消失了”。

而其实,供销社并没有完全远去。近年来,供销社在深化改革中不断调整定位,正在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金字招牌”正在重新擦亮。

对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供销社是他们无论购买生产生活资料、还是售卖农副产品都离不开的地方。在很多地方,供销社是当地唯一的“购物天堂”。

三尺柜台内,摆着各类商品,可以说什么都卖:在大人眼里,这里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在孩子眼里,这里有诱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书……供销社像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

由于物资匮乏,许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限量供应。

有一次,一个人在供销社排队买米,却发现自己只带了米票,忘了带盛米的口袋。如果回家去拿口袋,再回来后就买不到米了。这个人急得抓耳挠腮,死活占着柜台不肯走。后来,售货员急中生智,让他脱下裤子,绑住裤脚,用裤筒当“口袋”装米。

广东潮安县枫溪公社基层供销社合作人员在收购冬瓜,积极帮助当地农民打开销路(年7月27日发,新华社记者王南摄)

供销社不仅卖东西,也买东西。农民的农副产品,通过供销社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

“一手买,一手卖”催生了换购,农民用自产的麦子、茶叶、鸡蛋等很多农副产品到供销社换购商品,在当时非常流行。

面对能生钱的“鸡屁股银行”,个别农村主妇们望眼欲穿,每天都要把自家母鸡的屁股摸一遍,看看有哪只当天会下蛋。

当时,为了方便农民买卖,一些供销社职工甚至赶着驼队、背着背篓、挑着扁担走乡串村上门服务。

北京房山区供销社分销店负责人王砚香与同事用背篓送货上山(资料图)

年,一部叫作《红色背篓》的电影非常受欢迎。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原型是王砚香,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供销社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年,为了方便社员购买东西,他和5位同事一改过去坐等客来的做法,轮流用背篓送货上山,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背篓商店”这一称呼也在群众中间流传了开来。

如今的快递,无非也就是送到家门口,当时的供销社,却可以将货送到“炕头上”。一幅老照片显示,年,为了方便老年人,山西省寿阳县宗艾乡供销社职工肖富年就把货物送到了炕头上。炕上,老人孩子围坐在货盘边欣赏挑选小杂货,床边,肖富年用杆秤给农产品称重,原始的交易中透出浓浓的乡亲情。

偌大的中国农村,靠着供销社的“统购统销”运行了几十年。供销社“一手托两头”,在稳定物价、调控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销社的今生

从新中国成立到年,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年,在机构改革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

据野马财经资料显示:现在的供销社,其实是在年恢复成立的,主要服务于农产品,现今也涉及物流、金融、节能环保、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绝不知道风靡一个时代的供销社,现在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