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至7月份,外贸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速为24.5%,创十年来新高。而另一方面,外贸企业也面临着四大难题:运力的影响和运费的高涨,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中小外贸企业而言,更加困难。
外贸增速可喜,运力紧张成“瓶颈”
多家外贸企业,他们不约而同都谈到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运价上涨。去年下半年就已出现“疯涨的箱子”、运价大幅上涨的情况。当前国际贸易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而回升,运输需求扩张,但海运运力供给因全球疫情反复而难以有效提升。随着船只数量增加,加剧了港口的拥堵状态,促使运价高涨,甚至超过低附加值产品的货值。
近期,反映即期市场行情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持续上扬。三季度以来,BDI最低为7月16日的点。而从8月6日开始,BDI呈连续上扬走势,当日为点,截至8月20日已达点。也就是说,半个月内BDI上涨了点,涨幅21.39%。
此外,据上海航运交易所8月20日公布的最新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显示,上海出口集装箱指数(SCFI)达.18点,创下历史新高。相比上一期(8月13日)上涨58.65点,涨幅1.37%;相比去年最低点点,大涨.6%。中国出口集装箱指数(CCFI).32点,同样创下历史新高。相比上期的.47点上涨2.3%,相比去年最低点点,大涨.4%。
政策支持+信息技术+多式联运,给跨境物流开“处方”
政策支持:鼓励完善海外仓网络
面对一箱难求的状况,拥有海外仓的企业就会好过一些,今年5月份以来,海运价格持续上涨,而在3月份、4月份海外仓备货较多,5月份至8月份期间海外仓发运较少,一定程度减少了海运价格上涨对这类企业的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年7月9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明确支持跨境电商及配套物流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完善跨境电商发展支持政策、扎实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海外仓企业、完善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等。
多式联运:鼓励改用中欧班列等专线运输
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充分发挥国际物流重要战略通道作用,成为抗疫物资输送的“生命通道”和提振经济的有力脉搏。在疫情阻隔和暴雨洪灾的考验下,开出一条安全、快速、准时的钢铁供应线。在海运运力紧张的情况下,中欧班列将成为一部分企业更好的选择。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提升周转调度能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要应对较大的运力供应短缺和运价成本上升压力,还需要在技术层面,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等,加快空箱周转率,解决空箱回流问题,利用市场机制引导运价逐步回落。
中欧班列与海运同样使用集装箱运输,使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实现机械化的快装快运。同时通过数字技术进行高效的物流调度,能够对线路情况、周转枢纽、运输货量等进行运输组织调整。解决在线请车、过站跟踪、到站提醒等问题,货主能够可视化地全程跟踪货物的在途准确位置,通过系统的预估到站时间,提前安排货物到站后的运输组织调度,提高货物运输的时效,减少积压和滞留,从而保障物资运输通道的安全、时效。
指南车“公铁联运管理系统”从铁总系统对接、在线请车计划、过站跟踪与到站提醒,到智能拼拆单、自动对账等功能,全场景、可视化地解决了公铁联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同调度问题,让公铁联运发挥出最高效率。
本文由发布,助力传统物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帮助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税务合规,五流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