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三维一体专访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
TUhjnbcbe - 2025/4/8 18:29:00

做智慧物流的引领者、做供应链物流生态圈的构建者、做中国物流产业的推动者,是当前中国外运的三大使命,也是其第三次战略性转型的核心目标。为此,中国外运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物流平台企业”的新愿景。

近日,《物流时代周刊》《中国航务周刊》联合对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外运”)董事长李关鹏进行总编访谈。听他从一流、智慧和平台三个维度,详解新发展时期下的中国外运。

《物流时代周刊》总编辑杨潇采访中国外运董事长李关鹏

维度一、做世界一流的企业

记者:当前,对于中国外运而言,无论是从外部市场变化还是从内部业务升级的角度看,都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您怎么看待这一点?

李关鹏:一段时间以来,物流业需求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运输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的速度正在加快。具体而言:

从国家层面,当下物流业被赋予了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意义,且诸多政策都在大力推进降本增效。可以看到,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都将为包括中国外运在内的整个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和动力。

从招商局集团层面,集团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愿景,实业经营、金融服务、投资与资本运营三大平台业务遍布全球。招商局集团长于创新,而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期,有极大的创新需求,这些都给中国外运创造了更优的平台。

在“机制更好、实力更强、规模更大、发展更快、效益更高、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环境下,中国外运确立了“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物流平台企业”的战略目标。

从中国外运层面,正在推进历史第三次战略性转型,即由综合物流提供商,向智慧物流整合商和平台企业转型。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公司实力迈上了新台阶,资源整合成效显著,商业模式取得突破,战略布局更加完善,为中国外运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记者:我们知道,中国外运最新的定位是成为“世界一流”,您对“世界一流”这个概念是怎样理解的?

李关鹏:首先从规模维度看,要具备全球影响力。“世界一流”的低限是规模要进入世界前五,中限是世界前三,高限是世界第一。

其次从质量、效益维度看,一方面,主营业务利润率、人均效率、研发投入、创新能力等方面,要在同类企业中至少进入世界前五位;另一方面,在行业标准制定上,要能够成为世界标准的主导者之一或重要参与者。

第三,从基业长青的维度看,“世界一流”的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与时俱进的能力,能够经受住市场惊涛骇浪的冲击,实现持续发展。

记者:中国外运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具体举措?

李关鹏:近年来,在中国物流业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物流业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排名中,中国外运已名列前茅。

应该说,中国外运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是全场景物流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目前,公司服务网络遍及全球,物流各环节全覆盖,能提供海运、空运、陆运服务以及多式联运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完整,已具备全场景的链接能力、全链条的服务能力、全网的集成能力以及公共性的聚合能力。

全场景的链接能力是以全场景的业务资源为载体,以数字化链接为手段,突破企业边界,提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和跨界资源的协同能力,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全链条的服务能力是指业务不能分割成一段一段,一定要做全链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全程供应链和全程产业链整合的道路,强化“链主”地位,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标准化产品和一站式解决方案。

全网的集成能力是通过国内、国外网络和线上、线下网络的互联互通,有效集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网运营能力。

公共性的聚合能力是指,利用好中国外运第三方的公共身份,聚合客户、船公司、港口等相关资源,打造好“开放、整合、协同、共享”的良好生态。

未来,围绕这4个能力,我们还需要在数字化产品转型、智能化运营、网络化组织、体系化管理、平台化生态这5个方面下功夫。

此外,在实现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物流平台企业的目标过程中,国际化是主要的发展路径之一。

在国外网络搭建方面,我们于6月18日成立了中国外运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这是我们汇集多年海外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所打造的统一平台,将进一步整合成立日韩澳新区域、东南亚区域、非洲区域、中东南亚区域、欧亚丝路区域等五大海外区域公司,统筹中国外运海外业务的统一发展。

目前在海外投资方面,中国外运已沿“一带一路”新增了30多家网点,在全球拥有海外自有机构64家,遍布六大洲、覆盖36个国家和地区(不含港澳台);签约海外代理80家,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维度二、做智慧物流的引领者

记者:近些年,智慧物流的概念被频繁提及,中国外运提出要打造智慧物流平台企业,您怎么看待这一发展潮流?

李关鹏:可以说,随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到位,降低物流成本也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下一步,构建以智慧物流为纽带的生态模式,将成为重点。这种生态模式不仅在物流领域可以消化过剩产能,还可以降低整个生态圈的社会成本。从这个角度讲,智慧物流是驱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年,中国外运发布了《新时代中国智慧物流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物流业已进入全面提质增效时代,以智慧物流为纽带的共享经济和平台生态模式,将引领智慧型降本增效时代的来临。

从智慧物流角度看,物流业最终要提升线上数字化能力。人工智能、可视化、数字化等新技术,都需要数字化的支撑,最终实现物流的有效安排,提升效率和计划性。

记者:中国外运在智慧物流实践方面,有哪些成果可以分享?其中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李关鹏:我们的主要思路,一是主营业务的网络化、线上化,即“物流+互联网”,实现效率更高、服务体现更好、成本更低;二是实施“互联网+物流”战略,从物流提供商的角色转变为物流整合商,整合更多社会资源,让资源全面数字化。最终通过“物流+互联网”和“互联网+物流”双轮驱动,推进物流作业和运营管理的全面智能化,打造数字外运。

中国外运已经确定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运营、网络化重购、颠覆式变革”的路径,以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T(物联网)五大类智慧科技的广泛应用,形成“生产物流+流通物流+消费物流+平台生态”的全链条智慧物流创新应用场景。

目前,中国外运单证AI(人工智能)自动识别应用年处理单据量已超过百万单、处理效率提升30%~50%。物流仓储资源已经全面数字化,公司境内仓库、土地资源、集装箱场站接入率%,并通过连接社会仓储资源,搭建物流资源云平台。启动物流控制塔建设项目,客服人员工作量下降50%。此外,通过水运、陆运、汽运、空运和海外通道建设以及主营业务的全面线上化,构建天网、地网相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立体网络。

而且中国外运当前每年在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很大,目的是打造数字化核心团队。数字化转型是公司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一直在做的,也是最难的。此外,我们还在进行网络化和业务线上化等调整。这必然会影响原有工作的开展,也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更高效的运营办法,同时把握节奏,并通过试点逐步完成。

维度三、做供应链资源的平台

记者:根据中国外运的战略目标,最终是要打造成为平台型企业。请问中国外运对“平台”这一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李关鹏:中国外运构建世界一流的智慧物流平台型企业,是要通过平台间的跨界,链接更多利益相关方,逐步形成“整合、开放、合作、共享”的物流跨界生态圈,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我认为,商贸企业都要走平台化的发展道路,而物流产业是最应该实现平台化的。因为物流需要把客户、供应商等各方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想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只有平台化才能实现。

中国外运已经确立了以“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物流平台企业”为愿景的“十三五”规划,走上了由物流提供商到物流整合商、再到物流平台商的变革之路。

物流整合商是通过大数据抓取和分析,实现社会资源的采购、对接、管理和配置,提升供应链的网络协同效应。而物流平台商则通过将产业链上下游广泛进行数字化连接,制定行业规则和市场体系,从而搭建跨界融合、互动共生的生态圈。物流整合商是我们的第二阶段,而转变为平台商,是更为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改变,也是我们的战略目标。

记者:在向平台商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外运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关鹏:实际上,随着“互联网+”热潮涌动,一批IT、电商等外部企业,已经跨界进入了物流市场,发力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

中国外运也在与相关交易电商平台合作,搭建产业互联生态圈。比如,中国外运已建立了运易通平台,连接央企电商联盟、WCA电商网络,还积极与国网电商、易派客、欧冶云商等相关电商平台互动、连接。

要想做好平台商,我想要倡导和践行“三个拥抱,三个放弃”,即放弃工业经济时代的竞争文化,拥抱共享经济时代的协作文化;放弃跨界打劫的丛林文化,拥抱跨界赋能的共创文化;放弃“同行是冤家、跨界是杀手”的零和博弈文化,拥抱“深淘滩、低作堰”利他共赢的共生文化。最终引领物流行业形成“整合、开放、协同、共享”的新型生态。

记者:在向平台化企业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外运还面临哪些挑战?

李关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意味着商业模式的迭代竞争,我们处于一个更加充满变数、更加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无论线下还是线上,物流商业模式颠覆与被颠覆的频率都在上升。因此,我们当前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竞争的消耗,既包括原有物流企业间的竞争,也包括与向供应链延伸的上下游进入者的竞争,以及来自互联网企业的跨界竞争。

第二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未来的物流企业应该是技术型企业,拥有大批既懂技术又了解物流的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这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

第三是在网络时代,发展速度也是一项核心挑战。这是一场“速度之争”,发展速度慢的,自然会被淘汰。

第四是挑战来自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外运已经通过优化管理结构,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及业务协同,实现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同步提升。

记者:您对中国外运的未来还有哪些期待?

李关鹏:中国外运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平台型企业,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极其不易,要洞察、思考与坚守,我们也还在实践中摸索。

未来市场会更加强调社会化分工,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精、做到极致,再聚合,而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做全链条,这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受得了的。

中国外运就是要把物流这一件事做好。我想路径只有一个:做正确的事,用合适的人,找到最佳的方法,然后放手去做。我相信,难事易成,要勇于做难事,把难事做成。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维一体专访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