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资源是支撑超大城市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能源输入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产业格局,而产业格局将直接、深刻地决定着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新的阶段,能源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重塑,将为“双碳”背景下超大城市的绿色低碳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而加快向绿色新业态、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是应有之义。
面对“能源输入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也深刻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命题,超大城市该怎么做?我们邀请三位学者,以“圆桌会议”的方式展开交流与讨论,从不同的维度,共同探讨超大城市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如何增强城市动能。
本期话题嘉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
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所、成都研究院博士、金沙智库特邀研究员雷霞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所所长杨婷婷
本期话题主持人
成都日报首席记者钟文成都日报记者李颖
主持人:
工业革命前,欧洲城市化程度还未超过20%;工业革命后,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业,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现代城市加速发展。在能源革命时代,机器大工业的历史沿革已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现代产业与城市发展如何获得更好的动能支撑?
余凌曲:畅销书《人类简史》有一句名言,“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是密不可分的。工业革命在表现形式上是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变革,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经济分工水平,以各种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高度集聚为重要途径,也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特别是特大超大城市的发展。而工业革命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因素之一就是能源革命。
余凌曲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不仅实现了煤炭的大规模利用,还促进了煤炭开发,这推动了铁路、机械制造等新产业的产生和传统产业的升级;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美国首先推进电力技术变革并大规模应用了电力,奠定了其在全球科学、产业等领域的主导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能源及能源利用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在技术变革的催化下,新的能源革命正在加速到来。和以往的工业革命一脉相承,新的能源革命将继续为产业升级、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一方面,新能源革命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跟新能源相关的新产业、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快速增长,成为当前新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另一方面,新能源革命成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引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以能源革命为契机加速实施“绿色制造”“智能生产”“能源利用转型”等战略,全面实现企业生产的降本增效提质,大幅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雷霞:纵观历史,每一次能源革命都伴随着产业的变革以及城市的兴衰更替,新能源革命时代概莫能外。新能源革命催生了大量新的产业,如光电产业、风电产业等等;还将带动新的产业发展,如新型装备制造、新型原材料、输配电产业、储能产业等;此外,各大产业还因动力能源的改变而迭代升级,如汽车产业。对于城市而言,不同于往次能源革命更多在于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新能源革命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能源体系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新能源革命时期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实现能级跃升的根本保障。一是要提升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建强新能源产业体系。三是要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四是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杨婷婷:能源,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回顾历史,从煤炭时代的机器大工业,到煤炭与油气混合时代的制造与服务平分天下,再到现今逐步走向新能源时代的新经济热潮,每次能源革命基本都与产业革命相伴而生,而新能源产业及其衍生产业,又将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同时,能源也是城市碳排放问题的主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城市的绿色转型和更高质量的发展,占有和使用绿色低碳能源的种类、品质、数量,决定着城市与现代产业发展的底气。
成都,作为一个人口万以上、经济总量即将突破2万亿元的超大城市,城市发展正处于能级提升、功能建强的关键成长期,经济规模、城镇化率、人口总量等都将持续增长,在“双碳”背景下必须前瞻建设一个清洁高效、稳定安全的能源体系。首先,用“发展”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用好四川水电优势的同时,大力培育光伏、锂电、氢能、新型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其次,转变思维,用“新基建”实现“釜底抽薪”,布局能源互联网、智慧交通网以及充电桩、氢气站等,改造机器大工业时代高碳特征的传统基建,改变用能逻辑。
主持人:
产业与城市发展有着历史的规律与逻辑。在工业化前期,是工业化引导城市化;而到了注重质量和创新的工业化中后期以及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的质量、城市空间的品质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水平。对照底特律的衰落与伦敦的升级,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哪些产业发展的启示?
雷霞
雷霞:现代城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产业的兴衰决定了城市的兴衰,城市的发展有助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底特律既不能改变主导产业衰败的事实,又不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而整个城市因主导产业的衰败而逐渐走向衰败。伦敦则通过城市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由“工业之城”蜕变为“创意之都”,堪称世界城市典范。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城市发展对产业迭代更新的推动愈发显著。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优美的城市环境、完善的市场机制、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集聚高端要素,激发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马歇尔效应”和“雅各布斯效应”,尊重并利用产业发展周期规律,培育以智能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实现城市与产业共同发展。
余凌曲:一是城市要“聪明发展”,实现产业和经济的“多样性”。不可否认支柱产业、核心优势产业发展对城市的重要战略意义,但绝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底特律给城市规划敲响了警钟,一旦“一产独大”的汽车产业面临困境,整个经济和城市也随之衰落;相反,伦敦则是“多面手”的典型代表,除了金融中心在全球首屈一指之外,商业及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贸易物流等领域在欧洲及全球都享有极大声誉,从而具有抵御各种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二是城市要创新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创新是城市保持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汽车制造业一度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战略新兴产业”,但伴随全球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汽车制造的重要性快速降低,底特律正是美国汽车产业兴衰史的“见证者”。伦敦一度也是英国的工业重镇和重要制造业中心。在后工业时代,伦敦依靠创新精神以及地缘经济的影响,深挖城市资源,把原来的文化、教育、人才、创新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进行各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产业、城市的“更新改造”,得以实现持续繁荣。
三是城市要“以人为本”发展,发挥人才的牵引带动作用。现代城市的发展逻辑已经从“产—城—人”演化为“人—城—产”,对人才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所在。背后的根源在于,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动力不再是大工业时代物质生产要素的积累,而是创新驱动以及创新人才的支撑。对比伦敦和底特律,可以看到两者在对高端人才吸引和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的“天壤之别”。伦敦正是把握住了“人”这个关键要素,成为“国际人才中心”,才能始终站在国际城市最前列。
杨婷婷:在工业化前期,是工业化引导城市化,这个时期以“土地的城市”为特征,重在围绕生产组织各种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及后工业化阶段,在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开始回归“人的城市”,突出“人”的核心地位,城市功能由经济核心功能向人本多元功能转变。
其中,城市发展逻辑和产业发展逻辑实现了重大转变,“人”从要素变成主体,价值追求从“求生存”转变成“求生活”。围绕人群结构与不同层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去针对性地完善城市生态、生活与生产等功能,保持优美与良好的生态本底,打造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从而吸引高素质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业与生产要素集聚,才能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与繁荣。
主持人:
城市应发挥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而全球节点城市就在于它具有全球资源配置核心功能。实现后发赶超,必须加快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超大城市来说,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框架之下,这一核心功能应如何实现?
杨婷婷: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框架之下,实现全球资源配置核心功能,加快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把握绿色发展契机,培育更绿色的集群,也要从效率变革、动能变革入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杨婷婷
突出发展更高价值的产业环节——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长和低能耗、低消耗的特征,备受青睐。建议成都,坚持“品牌发展、质量为先”,重点促进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以及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由大变强;立足成渝、整个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通过制造业服务延伸、专业化剥离壮大生产性服务体量,通过产业协作、供应链整合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平台。
强调配置更有效率的资源——科技创新。目前,全球化正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顶级世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从生产要素控制力转向创新能力,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的关键支撑。成都要发挥好全球资源配置核心功能,必须强调参与到全球创新资源集聚、配置与转化的大循环之中,以匹配产业发展、打通关键环节全面提升创新资源转化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余凌曲: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没有其他经济领域那么大,甚至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还实现了全球领先。所以说,全球新能源革命和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也为我国超大城市加快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核心功能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重大契机。
一方面,超大城市要在新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中“抢占先机”。支持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底层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在新能源、低碳绿色等新技术领域形成一批领先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成果,打造国际化能源科技前沿创新高地。
另一方面,超大城市要在传统产业利用新能源转型升级中“引领示范”。做好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制造业、服务业、交通物流、公共事业等领域的新能源转型路径,推动新能源技术、产品、服务方案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在国内乃至全球率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
雷霞:具有全球领先产业体系的城市,因其在产业链、价值链以及全球市场上的控制力与话语权,持续吸引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再通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将辐射力扩散至全球,进而实现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因此,建立全球领先的产业体系是提升高端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建设世界城市的关键。在绿色低碳发展框架下,一是要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夯实全球资源配置的基础;二是要建立全面开放平台体系,构建高效率国际枢纽平台、搭建多领域国际合作平台、创建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多元化城市形象展示平台、打造开放型国际消费服务平台,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的支撑;三是要完善生产生活环境体系,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生态优美的宜居环境,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的保障。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钟文李颖
编辑宋和霄校对王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