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石健北京报道
2月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发布消息称,尽管当前医用防护服、N95口罩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医用N95口罩已经按照1倍以上的规模组织了产能,准备了原料,并且启动了增产增供。
全国总动员的基础上,工业体系在不断恢复,大大改变了几天前的物资紧缺问题。
河南长垣某生产医疗器械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大年初二时,我们还在为口罩生产发愁,一天1.5万个口罩的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加之春节员工放假、原材料价格上涨,如何快速扩大产能成为公司亟待解决的难题。”
不过,随着该企业被列入骨干企业进行实名制管理,来自外省的原材料得以协调、资金流得到补充之后形势发生好转,“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打通了,产能自然就增加了。”该负责人表示。
口罩产能提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金融逻辑?
“随着政府、市场各方进入,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在凸显,作用在发挥。”在复旦大学国际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祥锋看来,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看,口罩的生产包括资金流、信息流、物料流和服务流四个方面,“在供应链金融中,资金流是关键,协调衔接好就是金融服务实体的具体体现。”
供应链金融破局
“一罩难求”的局面究竟如何通过供应链金融化解?
“短期内原材料价格上涨,春节开工员工工资加倍,还有就是很多原材料需要从外省生产商进货,供应链不顺畅甚至被打断,成为供应效能降低无法满足市场的关键。”上述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该公司所处的河南长垣市位居中国三大卫材基地之首,拥有各类卫材企业70多家,经营企业多家,平时占据全国市场销量50%以上。记者从长垣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