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资深软件厂商,科大国创精准切入BMS,智
TUhjnbcbe - 2024/12/30 9:33:00
中科爱心救助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9.html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首创证券翟炜)

1发力智慧能源+智能网联,资深软件厂商焕发第二春

1.1深耕软件开发20余载,现已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国内最早从事电信运营支撑系统软件开发的公司之一,收购贵博新能切入新能源。公司成立于年,成立初期专注于行业软件开发,年开始开发电力企业管控软件。年公司通过收购贵博新能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网联+智能能源”双智战略全面推进。

公司发展历程重要节点如下:

年:中科大与日本恒星、日本软银设立合资公司——公司前身(安徽)科大恒星电子商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年:在中国电信“西部十一省本地电话网网管系统”招标中获得综合评比第一名,电信业务开始走向全国;

年:从众多厂商中脱颖而出,中标“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电子运维系统”这一集团总部核心OSS生产系统,成为中国电信的核心供应商;

年:整体变更为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安徽省交通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布局交通行业;

年:设立中科大-国创高可信软件工程中心;

年:布局互联网+物流(平台运营业务);

年:创业板上市;

年:收购贵博新能,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年:推出AI能力开放平台、领先的智能BMS和高可信软件分析系统等新产品,业绩大幅提升;

年:子公司国创新能与比亚迪通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新能源+智慧交通新篇章;

年:积极贯彻“智能网联+智慧能源”双智战略。

1.2传统软件开发业务为基石,以BMS为主的智能网联智慧能源业务为新动力

公司现形成了三大业务板块:数据智能行业应用、智能软硬件产品、数据智能平台运营。

数据智能行业应用——传统基石业务。

公司依托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和数据智能能力,打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创九章AI平台和国创天演PaaS云平台。公司深刻挖掘行业需求,基于平台研发了电信OSS智能软件和数据智能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运营商和政企,为客户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

在交通实现现场执法的精准高效、综合治超的智能管理;在能源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经营管理的分析与决策;在金融以金融资产的大数据为引擎实现资产管理、风险管控;在政府(发改、经信、数管、政务、财政、公安、信创等)实现便捷高效的数智服务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在智慧城市实现城市态势感知、网格管理、应急管理的分析决策。

智能软硬件产品——公司发展新引擎。

公司推行“智能网联+智慧能源”双智战略,围绕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领域,不断优化和完善业务布局。

(1)在智能网联方面,公司发挥现有的云计算、大数据、AI和高可信软件等优势,致力于智能BMS系列、自动驾驶、智能线控等车端技术的研发;积极运用沉淀交通、物流等领域的行业经验,同步开展路侧智能设备的研发与应用,致力于为道路装上可以感知、分析的智能大脑;利用自主研发的AI平台和数据中台,构建车路协同的云数据控制中心,整合车端、路端、云端的大数据,实现全业务场景应用,致力于做“车-路-云”协同的集大成者。

(2)在智慧能源方面,公司坚持创新进取,发挥领先的BMS产品和丰富的电力行业经验优势,依托自主研发的电池包独立管理和高效的能源协控技术,积极开展EMS、级联储能BMS、分布式PCS和DC/DC的研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光储充一体化、低碳智慧能源管理、直流级联储能等系统解决方案,用“智能BMS+电池”立足于储能市场的前沿,为公司快速发展储备力量。

数据智能平台运营——持续探索。

创新智慧物流产品,赋能数据智能物流新生态。

子公司慧联运积极探索“互联网+物流”平台模式,依托科大国创数据智能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并运营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慧联运智慧物流SaaS云平台,创新智慧物流产品,为货主企业、物流企业和货车司机提供数智ETC和数智供应链等服务,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图5慧联运智慧物流云平台

1.3实控人稳定,股权激励彰显信心

董永东先生系公司实际控制人。截止年8月23日,合肥国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系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23.80%;董永东直接持有公司5.27%的股份,并通过合肥国创间接控制公司23.80%的股份,合计控制公司29.07%的股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公司旗下有国创云网科技、国创新能、慧联运、合肥智能汽车科技、国创极星等子公司。

公司管理团队专业背景深厚,多具备硕士、博士学历。公司董事长董永东先生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行业信息化领军人物、安徽省十大经济人物、安徽省软件协会会长、合肥高新区上市企业协会会长,长期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是资深的数据智能领域专家。

员工激励机制健全,业绩目标彰显管理层信心。为进一步吸引和保留核心骨干人才,建立员工长效激励机制,公司实施了事业合伙人和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等激励方式,鼓励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年2月,公司通过了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共计余人,均为核心技术(业务)骨干。

1.4营收重回高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克服疫情影响,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重回高增速。

年,在疫情环境下,公司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智能软硬件产品受疫情冲击较大,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下滑,年公司从疫情中逐渐恢复,营收超过疫情前年水平。

-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08、9.82、15.70、15.12和17.20亿元,CAGR为29.69%;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0.18、0.49、1.19、0.40和1.05亿元,CAGR为55.41%。

智能软硬件产品营收占比不断提升,公司转型见成效。

-H1,以BMS为主的智能软硬件产品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6、1.98、3.05、2.35亿元,排除疫情影响因素后增长显著,占比由11.85%提升至28.91%。传统软件开发业务在疫情影响下仍保持逐年增长。

毛利率、净利率呈提升趋势。

-H1,公司毛利率在30-40%浮动,近年来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均呈现提升态势,H1分别实现毛利率、净利率为37.14%、8.09%。

分业务看,各业务毛利率趋于稳定且相近,H1行业软件及大数据、智能软硬件产品及运营平台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7.91%、35.49%和37.50%。

加大市场投入,费用率有所上涨。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及管理费用率明显上涨,主要原因系公司数据智能行业应用和智能软硬件产品收入大幅增长,公司持续加大市场投入,销售费用因此增加。年公司新增股权激励费用,且人员薪酬增长,带来管理费用的增加。

注重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明显提升。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及技术创新,经过持续的大力度研发投入,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据智能核心技术能力不断积累突破,奠定了业内的技术领先优势。近年来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率逐年提升,-H1,公司研发费用率由11.41%提升至15.79%。

公司年及H1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较大,主要原因系数智ETC业务交易结算款账期调整和开展数智供应链业务,因此资金支出较大。

2智慧能源:BMS精准切入,产业链协同布局

2.1奇瑞BMS供应商,伴随奇瑞新能源高速增长

2.1.1BMS是电池的中枢,市场需求逐渐提升

BMS即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System),用于新能源汽车或储能。BMS用于对电池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故障诊断、SOC估算、行驶里程估算、短路保护、漏电监测、显示报警,充放电模式选择等。BMS用途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用于新能源汽车,二是用于储能。

汽车BMS是连接车载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的重要纽带。作为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监控管理中心,其对动力电池组的温度、电压和充放电电流等相关参数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必要时能主动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各单体电池,防止电池组出现过充、过放、温度过高以及短路等危险。

BMS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实现各项功能,包括采集模块、主控模块、通信模块和显示模块等。采集模块是BMS的工作基础,实现监测功能;基于采集模块传回的数据,主控模块会进行数据分析,动态制定电池管理策略,具有热管理、均衡管理、SOC估算、充放电管理、信息交互等功能;通信模块负责BMS各模块间通信,以及BMS与整车之间的通信。

BMS供应商属产业链中游。BMS上游硬件行业中,MCU和采样IC是最重要的两大元件,两者成本之和占比超过总成本的50%以上。其中采样IC的主要供应为凌特、美信、德州仪器和飞思卡尔等;BMS中游主要是软件供应商,是系统实现功能的主体,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BMS下游行业主要是各大新能源汽车企业。

从全球来看,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快速增长,带动BMS产品需求爆发。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年全球汽车BMS市场规模达33.4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4.4%。

从国内来看,近几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正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复合增长率达43.5%,其中年增速达.9%,年持续高速增长。

从行业需求规模来看,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年我国汽车BMS需求总量为.9万套,市场规模为43.17亿元;年需求总量达到.49万套,市场规模达.08亿元,实现翻倍式增长。未来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需求高位持续,而BMS作为动力电池的中枢,有望持续快速发展。

按BMS企业类型划分,主要市场参与者有动力电池企业、整车企业、第三方BMS企业等。

动力电池企业:

电池企业优势在于掌握电池测试的数据,考虑研发投入性价比。从技术角度而言,BMS需要建立电池模型,而电池模型的建立与电池测试的数据息息相关,这就是专业电池供应商的优势。但是对于电池供应商来说,由于电池材料和型号等存在多样化态势,而BMS的匹配需要专业度。因此,一般只有具备研发及资金实力的电池企业才会自己开发BMS产品。

目前国内第一梯队动力电池企业均涉足,且大多是“BMS+PACK”模式,掌握了动力电池电芯到电池包的整套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代表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

整车企业:

车企优势在于体量较大,大企业重点考虑。一线主机厂拥有较大的体量,研发实力较突出,成立专业的BMS研发团队通常不成问题,且方便从整体来考虑全车的控制策略。整车企业对电芯的参与较少,一般通过兼并购、战略合作等方面进入,而BMS则为大的企业重点考虑的领域。

从全球来看,大部分一线汽车企业都在开发BMS的主控单元,其余供应商只能提供从控级别的单元。国内如长安、吉利等车企均有专门的研发团队进行BMS的研发,除了核心技术的掌握外,在成本和效率方面较其他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方BMS企业:

第三方BMS企业优势为专业性及行业积累。一方面,专业第三方BMS企业注重引进人才,以应对广泛的客群,专业的人员配备一般优于整车厂及电池厂商。

另一方面,BMS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硬件材料是行业通用材料,行业较为成熟,价格平稳,基本不构成BMS的核心竞争力,而软件是BMS的关键核心,软件的算法主要依赖各环节数据的大量积累。第三方BMS企业面对的客户群体多且复杂(汽车、通信、储能等领域客户),因此积累了大量的电芯的标定数据,以及不同厂商不同车型的工况数据,为其核心算法提供了大量的行业经验,具备长期开发优势。

他们有能力做到设计出标准化产品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对于不同行业的设计要求可以快速的响应。但是因为其本身属性为轻资产,相对于另外两方,更容易在资本市场被并购。

目前国内第三方BMS企业占据重要位置,参与者众多。目前专业第三方BMS参与者众多,但技术相差较大,国内处于竞争前列的企业主要有科列技术、亿能电子、冠拓、力高技术等。

“PACK+BMS”模式企业

这类BMS企业既经营BMS业务又经营PACK业务。代表企业有:华霆动力、上海捷能等。

市场格局较稳定,集中度逐渐提升。

根据NE时代统计数据,年CR5为56.5%,超过一半,行业前五分别为弗迪电池(比亚迪子公司)、宁德时代、特斯拉、华霆动力、力高技术,CR10达74.0%。H1,行业前五排名不变,CR5达61.9%,CR10达77.2%,行业集中度较年进一步提升。

2.1.2公司BMS客户和增长逻辑

公司BMS客户:高速车、微型车、商用车。高速车方面,公司BMS产品已在奇瑞多款新能源车型中应用;微型车方面,公司客户包括奇瑞、吉麦、御捷汽车等;商用车方面,由于商用车车企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资深软件厂商,科大国创精准切入BMS,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