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层面的协同管理是提高供应链整体协同效应的基础。由于战略层面属于供应链的指挥中心,负责确定整个物流系统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规划系统的物流流程,控制和协调成员企业之间的运作,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当供应链成员企业在战略层面实现协同管理时,可以确保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也有明确的目标,从而跟上行动的步伐。战略层面协同管理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供应链中的领先企业来说,在战略层面上实现协同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这就要求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必须具有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用战略思维把握供应链的整体演进方向,把握关键时刻,在“竞争”中选择合作对象,在“合作”中培养情感,明确在“协调”中的地位,在“协调”中实现价值,发挥“战略价值”和“企业文化兼容性”两个序参量的“导演”效应,加速供应链战略层面协同管理的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应基于“战略价值”和“企业文化兼容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战略级协同管理实现的因素很多,但只要确定几个关键因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战略价值、核心竞争力、资源互补性、企业文化兼容性、利益分配机制和伙伴关系是影响战略层面协同管理实现的六个关键变量,但在临界状态下,只有战略价值和企业文化兼容性这两个序参量才能起主导作用。因此,作为供应链的龙头企业,只要这两个订单参数得到及时控制,就可以保证在供应链战略层面上有效实现协同管理。也就是说,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选择、供应链的初步形成和供应链的整合阶段,必须以战略价值控制为指导,以“企业文化兼容性”为基础,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管理供应链运营;在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阶段,应按照“企业文化兼容性”和“战略价值”的标准对供应链社区进行管理和调整,从而将供应链构建成一个可以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
由此可见,在供应链建设中,确保成员企业在文化兼容性和战略价值上的一致性,是实现供应链企业在战略层面协调的基础。虽然本研究从战略层面、整合物流的最高层面探讨了协同管理的实施机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发现六个关键参数,尤其是两个顺序参数,在战略层面上对协同管理的实施有影响,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探索:第一,整合物流的协同管理首先在三个层面(战略层面、战略层面和运营层面)进行。每一级承担与其工作权限相对应的物流协同管理任务,然后进行整体协同管理。
除了战略层,我们还需要探索在战略层和运营层实现协同管理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参数和顺序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在实现协同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主导作用。在集成物流实施协同管理的过程中,战略层、战略层和运营层的顺序参数将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集成物流协同管理的有效实施。一体化物流协同管理的实现需要经历从无序结构到有序结构,再从低级秩序结构到高级秩序结构的演变,从而实现整体结构和功能的转变。实现这一整体转型的途径有很多,而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结合能否成为一种合适的方式,也是未来需要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