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打造新的现代物流体系指引下,应着力于冷链物流、危险货物运输、大件运输、多式联运、跨境运输、城市货运配送、网络货运等专业物流领域或新业态模式的投资
●现代物流系统的重新定位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路径
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物流体统”的重大举措,在交通强国战略大背景下,探析现代物流的发展路径,对于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决策、相关市场主体寻找投资方向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纲要》提出了交通强国的总目标为“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交通强国的核心是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即从过去的“走的了”转变为“走的好”,从货物的“运的出”转变为“运的快”,具体可以概括为“”框架体系,具体内容详见表1所示。
现代物流系统的重新定位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高效的物流活动需要综合利用公路、铁路、水运和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通道及节点设施,来实现产品的“空间转移”和“空间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物流系统的构建是建立在铁路、民航、水运、公路、管道等综合“强”基础上的。《纲要》提出“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主要任务,并要打造“全球快货物流圈”,即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意味着现代物流有了新的定位。
其中现代物流相关任务要点详见表2。在交通强国的背景下,现代物流的重新定位为: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手段,在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下,在合理的行政命令引导下,实现货物运输服务的便捷、经济、绿色、高效。
各种数据的对标研究,我国已然是交通大国,具备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基础条件。从交通运输的属性来看,交通强国的考核指标应表现为: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国际规则的话语权重及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高低。
现代物流体系支撑交通强国建设,必须做到国际物流规则的制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物流费用的降低及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路径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实施路径为:一是物流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二是物流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三是物流运营模式的创新;四是国际物流规则的制定。
物流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现代物流体系打下坚实的设施基础;其次,构建东中西通道枢纽建设,发挥通道和枢纽作用,为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运输模式开展提供了支撑;再次,打造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为开展农村物流工作提供好的基础设施。
物流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推动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对物流车辆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仓储和分拣系统等新型装备设施,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则需要标准高、智能化的物流装载装卸设备。
物流运营组织模式的创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与物流业的高度融合,网络货运等新业态逐步发展起来,传统货运企业、电商企业、科技平台企业等逐步向网络货运转型,不断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利用互联网手段,整合社会运力和零散货源,实现了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和集约配置,为物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手段。
国际物流规则的制定。国际物流规则的制定和国际话语权权重关系密切。我国目前物流企业主体分散、规模较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尚处于较低状态,国际市场份额就更无从谈起。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我们基本为参与相关标准制定,但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在中欧班列、国际道路运输相关规则的制定上,话语权正在逐步提升。
总之,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路径,即完善设施—提升装备水平—创新组织模式—制定国际物流规则。
从市场主体角度看,在打造新的现代物流体系指引下,市场主体应着力于投资冷链物流、危险货物运输、大件运输、多式联运、跨境运输、城市货运配送、网络货运等专业物流领域或新业态模式。
从政府角度看,政府应制定好的发展环境,引导物流企规模化发展,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同时对于效益较差、公益性较强的农村物流领域,给予更多政策倾斜。
从科研单位或高校角度看,应联合政府、市场主体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同时培养专业物流人才,加强政府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交流,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支撑。
编辑
杨海霞
设计
孙子悦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年1月号。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