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发展定位大调整:只强调北京中心 天津河北变基地
3月23日,新华社旗下《财经国家周刊》报道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原来京津冀三地上报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的定位发生了较大调整,并将对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对象进一步明晰。
上述报道称,除了北京*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的四中心地位不变,天津调整为一个基地三个区,河北调整为四个基地。“调整后强调只有北京这个中心,多中心就等于没中心。”参与规划纲要编制的人士说,顶层设计更加重视三地错位发展。
在此之前,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丛屹曾告诉澎湃新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天津的4个功能定位包括: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研发转换基地、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以及金融创新运营中心。
按照上述《财经国家周刊》的报道,天津在规划中的定位将面临调整。
该报道援引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的说法称,天津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目前,关于河北方面的具体定位,外界尚不得而知。
有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分析,定位的调整,可能是考虑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不再靠行*规划去强力推动。而基地和示范区、先行区的改革,应该不会影响到相关*策的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虽然保留了4个中心的定位表述,但它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仍将继续推进。按计划,今年北京将出台一份“疏解”清单,内容包括疏解一批制造业、一批中心城区批发市场、一批院校、一批医院,以及若干个行*事业单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系一项国家战略,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外界普遍预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在3月底之前发布。
由于三地定位及利益协调等问题,顶层设计比最初预期有所延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