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张备战双11之际,阿里向物流行业扔下重磅炸弹,53亿增持菜鸟并计划未来5年投入亿元助力其升级物流。阿里如此大手笔,不禁让人感慨:阿里变“重”了,而阿里这个模式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物流重投入的京东。
历来轻资产的阿里,为何开始效仿京东开始重资产模式转型?“京东模式”真的可以复制吗?
“重”是一种厚积薄发的优势
马云曾一度痛批京东自建物流重资产,如今千亿元追加已投入数百亿元的菜鸟,似乎也走上了一条不同大战略方向下的重资产模式。马云大手笔出手菜鸟,可以看出京东的物流优势已对阿里形成了严重威胁。
许多人认为“过重的物流资产会拖垮一家电商企业”,但事实上,“重”是一种厚积薄发的优势。京东物流的核心逻辑在于减少物品搬动次数,从而降低成本。赛迪研究院研究员陈聪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采用仓配一体化物流模式,建的仓库越多,货物离消费者就越近,货物移动的距离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成本也越来越低,因此是一个正向循环,规模越大,成效越明显!
零售业拼的就是成本、效率和现金流,京东把这三件事做到了极致:行业内最低的运营成本、最高的运营效率、非常健康的现金流。
然而
反观阿里,阿里的弱点无疑是物流,其主要依靠菜鸟网络的物流系统来实现商品运送,但菜鸟是一个第三方物流调配平台,布局的重任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来承担,对于小物流公司来说布局三至六线城市或是更偏远地区,成本压力更大,是他们不能承受之重,为此菜鸟的运送范围也相对有限。
京东模式
精细化运营,
京东体验式物流模式难复制
记者在多方采访中了解到,过去多年的猫狗大战中,京东通过自建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的确在品质、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能力上表现出一定优势。而继年11月,京东集团宣布物流全面开放之后,今年4月,京东物流又宣布独立、成立物流子集团,强调将从垂直一体化走向一体化开放,向全社会分享京东的基础设施能力,这在当下正处于变革中的物流业一度引发不小的震动。
阿里
VS.
京东
对此
资深IT经理人王冠雄认为,京东大部分物流支出是运营性投入而不是资本支出。打造物流系统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最佳体验。在电商逐渐同质化发展的情况下,拥有良好的物流体系,能大大提升客户体验和产品品质,这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但如果牺牲成本去换取用户体验,这个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京东自建物流的另一个需求就是降低整个物流成本。
而在谈及京东在消费者购物体验方面上的优势时,京东商城某产品经理表示,自建物流体系、从采购、仓储、配送、售后逆向、退款全流程进行精细化的运营,能够在成本与服务水平间不断进行平衡、优化;而菜鸟对社会化物流的整合,通过控制订单、交易、结算、平台规则,实现对快递公司的管控。基于国内社会化物流当前的发展水平与国内客户消费场景所需的能力不匹配,菜鸟还无法做到对运营、履约端的绝对管控,从而也无法与京东的购物体验媲美。
“如果菜鸟是复制京东物流,菜鸟就变成和入驻平台上的通达系等物流企业争食了,菜鸟生态就会崩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如是说。
京东手握智能物流,
商业价值凸显
达睿咨询创始人、互联网分析师马继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物流能力的提升对电商发展至关重要,物流已经成为限制电商和新零售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智慧物流方面,电商必须快速行动起来。
而京东智慧物流的成果有目共睹。早在年,京东率先推出当日达,引领了整个中国快递行业以“快”为标准的发展。去年,在快的基准上,京东推出了“京准达””服务,目前精准到2小时区间的服务已经覆盖全国75%的城市,今年又推出七个城市的30分钟区间的精准送达。
同时
京东物流积极探索通过末端交付场景、渠道融合和运营模式的创新,以及无人技术的全面落地应用,推动模式不断升级。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