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昆明日报」
时势造昆明!从山间铃响马帮来开启“滇池时代”,到二、三、四环及绕城高速外环线的开通挺近“滇中时代”,到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形成,迈进“一肩挑两洋”新时代。昆明转身从“末梢”变“前沿”。
时势兴昆明!从南方古丝绸路上的“壮丽大城”,到滇缅公路等逐渐兴起的“小香港”,到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初现,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崛起。昆明转身打造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格局。
从无到有迈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呜~呜~呜……连日来,火车的汽笛声响动昆明经开区王家营、晋宁区中谊村、安宁市大桃花村等车站上空,一列列国际班列满载而行,向着目的地进发、向着国际通道南来北往。
“畅通与集中,是昆明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或关键标准。”昆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让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通过昆明枢纽方便快捷、畅通无碍;我们将加快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建设,让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昆明集中交汇、获得效益。在他看来,枢纽是基础、中心是平台。昆明要打牢基础、建强平台,通过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现代化开放城市格局。
联合国亚太区域交通运输便利化网络技术专家、联合国南南合作项目专家,昆明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院长刘金鑫认为,设施联通是基础和关键,只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才能有人流、物流、资金流等集中,才能有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文相通。对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昆明来说,交通基础设施的通畅完全是一段从“开天辟地”到“翻天覆地”的光辉历程。
千百年来,地处高原的昆明,交通设施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交通基础设施形成“通全省、连全国、融全球”的高效、无缝互联互通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新格局。
从小到大构筑国际物流大通道
交通之变,将昆明从“三山环抱一面临湖”的逼仄之地,推向“东进、西拓、南控、北延、中优”的滇中时代,如今更是以昆明为中心或支点形成“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一肩挑两洋”的新优势、新格局,与印度洋、太平洋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实现双向畅通的物流大通道。
发端于交通运输业的物流产业,20世纪60年代初,仅有载货汽车辆、总吨位约吨,到年,昆明市公路运输总周转量达.67亿吨公里,铁路运输总周转量达.11亿吨公里,航空货邮吞吐量32.5万吨,全国排名第12位……
更重要的是,“十三五”期间,昆明市成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即在经开区王家营和晋宁青山片区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沿安宁桃花村至草铺铁路枢纽带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长水国际机场为中心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同时,昆明入选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启动建设的城市。目前,昆明已形成王家营、空港经济区、安宁桃花村、晋宁青山工业基地等大型物流集聚区,并在集聚区内打造了腾俊国际陆港、宝象物流中心和南亚国际陆港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云南东盟国际冷链物流中心、昆明宝象万吨冷链港入选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以上显然不是昆明的全部抱负。在刚结束的第二届新时代沿边开发论坛()圆桌论坛上,昆明市商务局副局长许波认为,随着昆—玉—河铁路开通至河口口岸,昆—大—临铁路开通运营,以及中老铁路全线通车,昆明铁路出境大通道雏形已现,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环印度洋国家的交通更加便捷,联系更加紧密,为以昆明为中心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国际物流新通道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为全面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提供了支撑力。
从弱到强昆明四大中心齐头并进
跨境运输大通道的形成,进一步助力昆明跨境贸易便利化。从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至今,南来北往的班列成了这一国际大通道上最靓丽的风景线。4日,腾俊国际陆港—万象国际班列首发仪式在晋宁区中谊村火车站举行;6日,万象—昆明天然橡胶物资接货仪式在经开区王家营火车站举行;17日,安宁—万象国际货运班列在安宁市大桃花站始发……往来间,我国产的蔬菜、鲜花、纸箱、五金等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热带水果、农副产品等,相互流通,推动着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业联动”。
除中老国际班列,以昆明为始发站的中欧、中亚、中越等国际班列稳定运行。年,昆明国际货运班列逆势上扬,当年累计完成国际运输到发柜数量标箱,货量约8.万吨,货值约23.亿元,刷新了昆明国际班列开行5年以来的到发量纪录。
大物流推动形成大市场。昆明产业合作层次也由单一的交通运输向综合物流产业转变,再至供应链体系的逐渐完善,即从运输、仓储、配送业务向集中采购、流通加工、物流金融、仓配送一体化等贸易创新服务拓展延伸,助力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目前,昆明正依托“一区、两港、三平台、四走廊”—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空港、陆港,开发开放园区平台、国际会议会展平台、对外合作交流平台,中缅经济走廊、中老泰经济走廊、中越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4条开放走廊建设,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难点,打造区域性贸易中心。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作为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将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除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外,还在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的建设,形成四大中心并进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前述昆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在上述枢纽与平台建设的推动下,以昆明为中心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国际物流新通道,正有力促进“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新发展进程,加速昆明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席记者廖兴阳报道
昆明迈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公路
新中国成立前没有高等级公路;到年末拥有高等级公路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铁路
新中国成立前仅有3条总里程公里的铁路;到年末有10条总里程约公里的铁路,并迈向高铁时代、地铁时代的新发展阶段。
航空
年末,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最高达万人次,居全国第6位、全球第37位,航线总数条、通航城市个。
水运
昆明共有航道公里、渡口23道、码头停靠点28个、登记船舶艘,形成以“一江一湖一轴”为核心,其他库湖区为补充的航运体系。
物流
20世纪60年代初,仅有载货汽车辆、总吨位约吨;到年昆明市公路运输总周转量达.67亿吨公里,铁路运输总周转量达.11亿吨公里,航空货邮吞吐量32.5万吨,全国排名第12位,完成国际运输货柜数量标箱,货量约8.万吨,货值约23.亿元。
美编范敏张俊/制图
观点
“中国陆港之父”献策
把昆明打造成
中南半岛“枢纽经济”大城
12月23日,中国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修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陆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席平,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