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小瑀宙慢思考”我们跟着田瑀一起聊聊“快递行业”。下面是近4个月行业的整体数据表现。
数据来源:产业信息网
看数据最直观的感受是,“疫情”的影响真不小,快递这生意,难道只能看天吃饭,做不到有迹可循吗?
进一步细思。我们找到国泰君安曾在年就发布的一篇的报告,其中根据运送距离和时效,将快递行业的参与者归入了“快递新版图”,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面的田字格,完全保留了年报告中的表述以及举例。
问题来了,过去4年多,当初的划分依然成立吗?每个象限中,参与者数量与各自的市占比有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读过今天田瑀的分享,或许可以找到上面问题的答案,至少,一定会带来有益的启发。
读后如有更多的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我们,有机会得到田瑀的亲自解答哦。
「田瑀的慢思考」
快递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若要从生意人的角度理解,就得还原生产组织、产生收入的过程。
根据时效敏感度,快递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时效快递服务和非时效快递服务。主要区别在于客户的核心诉求不同:一个要求按时送达,时效优先;另一个要求便宜送达,价格优先。
虽然从成本角度,快递公司的成本按流程都可分为分拣成本和运输成本;若进一步拆细,则包括路桥、人工、燃油、折旧、维修、轮胎以及其他组成,几乎每一项都具有极强的规模经济性,即分项成本与业务量成负相关关系。
如果整体市场规模较小、增速较慢,龙头企业快速占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以规模经济性带来的绝对成本优势碾压对手,就会产生极强的护城河,领先企业只需每年保持行业增量的资本开支水平,就可以获得极高的盈利能力。
恰恰是“时效敏感度”,让“时效快递”和“非时效快递”成为两门完全不同的生意。
前一类的立足之本是保证每单快递的时效,其背后是大量冗余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并且接受低产能利用率下的亏损。
举个极端的例子,即使某天只接到一单,也要按时发车将快递送上飞机,因为信守时效承诺是下一次客户选择的重要考量。
所以一旦出现阶段性产能的快速扩张,就会面临利润表的阶段性亏损;同样,反过来也会享受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带来的巨大利润弹性。
从护城河的角度来看,由于时效快递本身市场容量较为有限,其能容纳的规模经济企业可能只有一家,新进入者由于一开始规模较小会面临极高的成本,而且一旦竞争开始,亏损的尽头大概率还是亏损,在竞争上很难处于优势,站在生意的角度这就构筑了一道阻止对手的铜墙铁壁。
由此,阶段性的利润亏损以及大幅扭亏就不难理解,其扩张产能带来的阶段性亏损,可能不但不会降低企业价值,甚至是增厚之举。
反观非时效快递服务,是指快递公司的履约义务中只承诺送达、不承诺时效;因此生产组织上的目标函数通常是极致的低成本,导致提供产品、服务较为同质化(时效,服务,丢件,破损大多无显著差异)。这类业务主要竞争手段是价格,低成本如何产生?
极致的成本控制来自于更大的市场份额,想要获得更大份额就需要低价竞争,如此这般。但我国的非时效快递市场极其庞大且增速极快,能够容纳的企业众多,经过多年竞争与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份额差异仍未拉开,行业前几名业务量的差别是日处理量万单与万单的区别。
从成本上来看,其在分拣成本以及运输成本逐年趋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电商快速发展的阶段,快递公司并未享受到需求增长红利、却经历了竞争者的窘境——大多数价值都让渡给了客户和供应商,这一情况至今未变。
市场对快递行业格局改善的期待来自于需求增速的下滑。暂且不说需求增速下滑的判断是否靠谱;即使增速变慢,经营主体的竞争缓和仍然依赖很多偶发因素,比如绝大部分参与者的阶段性战略变化、协商谈判等,
但囚徒困境告诉我们,实力均等下博弈难言稳定,一点点利益都可以让大家重回战场,只有能够建立出显著优劣之分,充分竞争才是市场竞争中能够维持的稳态,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护城河的原因。
从生意原理上看,非时效快递的服务较难产生差异化,但我们又发现某快递公司在义乌区域的产品单价能显著高于同行1毛-3毛钱,这样的差异使得其在成本趋同的情况下盈利能力显著优于其他公司。
其高定价的原因来自于投诉率和服务效率方面的长时间差异,但形成这一差异原因,我个人感受来自于企业文化,但这是我最没有把握的来源,因此对于其优势是阶段性的领先还是持续性的护城河,我暂时无法判断。欢迎大家提供研究素材。
「聪投的小追问」
问:企业文化无法和持续性的护城河划等号,是快递行业所特有的吗?或者说,哪类企业,其企业文化我们可以视作持续性的护城河?
田瑀:对我来说是所有行业,并不是说企业文化不重要,而是难判断。以我自己的阅历判断,这个没有很强的置信度,但对于研究者而言,应在研究中不断通过更多的企业案例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不过不能强求,我个人的处理方式是淡化抽象的企业文化优劣,着重具象化的差异。
问:据报道,国内快递业开始报复性涨价。进入年,单票收入同比上涨,是快递行业主旋律。
根据国内几家主流快递公司日前公布的6月份经营数据,今年6月,多家快递公司快递服务单票收入都出现了同比20%以上的涨幅。请问您觉得这个现象的成因是什么呢?
田瑀:去年的低基数是很重要的原因,20年末行业内的某些企业开始了较为激进的竞争策略,原因也主要是为了更高的市场份额,而21年末个别企业的激进策略告一段落,同时监管部门也对行业低价竞争进行了一些指引,竞争趋于缓和,单价出现了阶段性的恢复,但就跟20年行业的激烈竞争一样有一家动手大家都会被迫入场,在没有持续的成本差异的前提下,缓和难言稳定,当然行业增速较低也一定程度降低了大家竞争的欲望。
问:最近有报道某音也开始试水配送服务,可实现商品同城当日达、周边城市次日达。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已经布局“时效城配”市场,这会给传统的快递行业、公司带来怎样的影响?
田瑀:这一巨头的情况我并不了解,但从业务上来说同城配送其实不是快递,有点像跑腿,因此这本质是另一个业务,对快递行业没什么影响。
而跨城配送就已经和很多快递的业务重叠了,但生产组织的形式并不会有什么大的区别,业务流程仍然为揽件、中转、干线物流、中转配送的过程,还是规模为王,原有企业有一定优势,但巨头如果醉翁之意不在酒,愿意付出代价,行业门槛也并不高,价格战也是不排除的。
田瑀简介:
现任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副总经理,复旦大学材料学学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硕士。10年投研经验(其中7年投资管理经验)曾任安信基金特定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中泰资管权益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善于寻找具有宽阔护城河的成长股,分享企业成长的价值。
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