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可穿戴设备的亲民实用基因
【大比特导读】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推特在内的主要支持者宣布将不再为谷歌眼镜开发应用,谷歌眼镜的关键人物——首席开发人员离开了谷歌,投资者也悄悄撤下相关页。谷歌眼镜降温的同时,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也渐成鸡肋,在市场中遭遇寒流。
谷歌眼镜首席开发人员离开,智能手环、手表成鸡肋
一度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可穿戴设备开始遇冷,正在经受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据近期发布的一份《2014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用户对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认知率为54.6%,但使用率仅2.9%,用户从认知到购买的转化率仅5.3%。多名相关领域的市场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可穿戴设备还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相对热卖的仅有运动手环。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推特在内的主要支持者宣布将不再为谷歌眼镜开发应用,谷歌眼镜的关键人物首席开发人员离开了谷歌,投资者也悄悄撤下相关页。谷歌眼镜降温的同时,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也渐成鸡肋,在市场中遭遇寒流。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医疗板块的崛起,武汉光谷的一家健康管理机构负责人告诉:它的未来被业界一致看好,目前销量不错。
A
尽管在过去一年中,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反应不甚理想,但可穿戴设备依然被众多企业认为是下一代智能设备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也不会因目前某些产品在市场受挫而偃旗息鼓。
在过去的一年里,智能穿戴设备发展迅猛,一大批国内外IT行业巨头、中小型企业、投资人、创业者等,都对这一市场抱有巨大的热情。据易观智库的分析,中国智能可穿戴计算领域市场规模将由2014年的22亿人民币发展到2015年的135.6亿,预计2017年将达300亿人民币,市场潜力巨大。
自2012年4月谷歌公司发布谷歌眼镜以来,可穿戴技术就成为国际科技巨头们的焦点,国内的大批创业公司迅速跟进。华为、联想、百度、腾讯、奇虎360、盛大、小米、映趣、互爱、乐源等公司也不甘落后,争相进入这一行业。国产可穿戴设备如百度咕咚手环、小米手环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国内创业公司的跟进,使可穿戴设备在消费者心中占到了重要地位。几乎所有互联企业、智能终端厂商和风险投资公司,都一致认为可穿戴设备是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后的又一颠覆性科技创新产品,是移动互联的下一个切入口。
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可穿戴设备叫好不叫座。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易观国际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谷歌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Android Wear的市场份额为15.6%,总销量为460万台。该公司还在报告中表示,基本可穿戴手环出货量达到智能可穿戴手环的约3倍。
对此,长江商报走访了武汉多家商城,多位负责人均表示,可穿戴设备还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相对热卖的仅有运动手环。智能穿戴设备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状态,但也没有先前大家预期的那样火爆。
B
智能穿戴设备的风暴已席卷全球,催生出的新蓝海引来企业竞相逐浪,产品的终端形态和穿戴方式日益多样化,但为何可穿戴设备会叫好不叫座?
究其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噱头有余、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长江商报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都集中在记录步数、估算消耗的热量以及跟踪用户的睡眠质量等方面,而事实上这些应用服务在智能手机上都能够实现。当新鲜感过后,这类缺乏实用性的可穿戴设备被束之高阁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据白皮书数据显示,25%的被调查者对可穿戴设备有潜在需求,但可穿戴设备在3个月内的流失率高达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