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是对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管理。咨询公司、IT解决方案提供者还经常加上“无缝”二字,就好像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只要按一下电钮,从设计到采购到生产到销售,就会一气呵成,一蹴而就。但现实是,我们离集成还很远,不管是那些财富五百强,还是居民小区的小卖部,供应链大都是千疮百孔,“无缝”二字更多的是咨询公司招揽生意的噱头。
这几年,工业4.0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其实企业的最大挑战呢,还是工业2.0的水平,即基本的MRP能否运转,库存数据是否准确,供应链端对端的承诺逻辑是否合适。当然,问题是没法在产生问题的层面解决;问题常常需要在高出两个层次的层面解决。希望工业4.0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兴趣,从而真正解决2.0的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集成供应链?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关系和连接。关系是理顺供应链上公司与公司、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愿意协作,用全局优化代替局部优化;连接是通过流程建设与信息系统,对接公司与公司、部门与部门的流程与系统,让公司与公司、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能够协作,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关系是解决愿不愿意做的问题,连接是解决能不能有效地做的问题。
供应链的关系与连接问题
关系问题就如图x中铺铁轨的例子。两组人员都修好了各自的铁轨,但两段铁轨没法对接到一起。从每组人员的立场出发,这项目是成功的;但从全局角度看,这项目是失败的。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手术很成功,病人却死了”。问题的根源不是难,而是不愿意,即两组人员不愿意沟通,做好铁轨的对接。那解决方案呢,就得在绩效考核上做文章:你不但要修好自己的铁轨,而且要保证与对方的对接;只有对接了,你才能够领走你的工程款。当把这些写到两组人的绩效合同里后,相信两组人每修一段,都会互相通气,确保大家都在朝正确的方向修。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公司大了,愿不愿意的问题要借助绩效考核来解决,而不能单纯靠企业文化、学雷锋来解决。有个几十亿规模的企业,在副总裁层面都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内部客户、内部供应商的关系没法有效建立,跨职能协作度低,问题多多。老总的解决方案是让高层区井冈山接受再教育。我没有任何冒犯井冈山精神的意思,不过你想想,井冈山那一套如果是解决企业问题的灵丹妙药的话,井冈山一带应该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那为什么老表们还是没鞋穿?对于企业的跨职能协作问题,井冈山精神不是解决方案,学雷锋就更不靠谱了:你知道,这世上只有一个雷锋。
愿不愿意协作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解决能不能有效协作的问题。这主要是个技术问题。从流程角度讲,就是有没有基本的流程、基本流程是不是通畅;从系统角度讲,就是有没有基本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否对接。本土企业高速发展了二三十年后,业务年年增长,天天忙于打仗、救火,没有时间搞建设,比如理顺基本流程、实施信息系统等。流程有,但满是补丁,效率低下;系统也有,而且很多——总公司、分公司、各部门往往都有自己的系统,但互不搭接,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流不通畅。这都影响了部门跟部门、员工与员工的有效连接,让他们想协作,也很难协作;想集成,也没法集成。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原创作品均来自头条号作者自行发布,目的在于交流、学习以及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往期推荐
1: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