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皮肤科治疗 http://pf.39.net/bdfyy/tslf/180306/6084110.html摘自《供应链管理:实践者的专家之路》,刘宝红著。
年,我在深圳培训供应链管理。有学员问,如果供应商交货迟到,但对生产线没有什么影响,应不应算迟到?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话题:讲原则,还是讲利害?
我的答案很简单:你说周三送到,结果周四送来了,迟到就是迟到,这是个原则问题,不能与是否造成损失(利害)混淆。公司那么大,物料那么多,你不可能逐个去判断,而且把一个本来很客观的指标,掺入很多主观性。这就如中国的法律,本来是黑白分明的事,经过人为解释,法治就变成人治,害莫大焉。
如果问题是标准定得不清,不得不人为解释的话,那解决方案应该是细化标准。在制定细则时,有些管理者怕麻烦,只制定一些纲要性的东西,自己图方便,可不要忘了,不制定细则,并不意味着那些具体的情况就不会出现。实践中该出现的都会出现,执行层就不得不去人为解释,出现各种不同的细则版本,不但为人为操纵提供了温床,而且大大降低了执行效率。
林语堂有句话,说国人只讲利害,不讲是非(原则)。这话说得有点刻薄,但细想想,其实说到点子上了。发扬光大到极端,就是我们一度的国策:“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这世上其实是有绝对的对、绝对的错的。就如逆子三天两头打他妈,这就是绝对的错,我们的敌人,只要是人,都会发对。那我们就支持?
说得有点远。为什么在这里上纲上线呢?因为讲原则还是讲利害关系到做人的准则,会影响一个人能走多远,不论是职业上还是社区活动中。且听我解释。
人的职业生涯分三个阶段。刚出校门,初入职场,你去应聘,人家会问你有什么能力、将来能做什么,我们推销的是潜力;工作了几年后,应聘的时候人家就会问,你做过什么,绩效如何,我们推销的是经验;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想更上层楼,领导更大的团队的时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