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经验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考研 http://www.yujinxiangqiangzhi.com/rjcs/rjcs/13237.html感悟一:(实施异常管理组李虎)
听完王老师的讲课后对品质和质量两个词有了新的认知,也唤醒了内心的错知错见。
首先是好的品质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不断的改善流程。也简明扼要的讲述了品质不是那个部门或那个人的事,品质是所有人的事,是人人都要参与的,与人人都息息相关的。工作要遵守原则,按标准执行,产品做到符合标准,如在实际制程中出现异常就及时停止马上改善,做到3不原则:不接受不良,不制造不良,不流出不良。遵守规则执行标准除了能降低不良率外还能避免工伤的出现。
管理不光要管也要理,出现问题不是解决完就结束了,而是要做到问题真因如何改善预防。还有就是做到符合标准品质就是开源节流,就是节省成本,就是得到客人的认可。后续工作除了把实际问题处理完还要逐步完善标准资料,验收标准,标准作业书等,让检验工作有一个正规的标准和检验规范。
感悟二:(实施异常管理组张巍)
通过精益项目老师详细而清晰的讲解,让我更加坚信质量应该是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头脑里面的东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想到,我们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我们生产的是质量属性。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质量不是QC检验出来的,质量更不是质量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出来的!我认为质量是由客户决定的,产品到客户手中使用,无论多豪华的配置,多卓越的性能,多精美的外观,如果不是客户所需要的,结果就会被淘汰。因此,制造商应有的观念:用“最适合的质量”取代“最佳质量”,所谓最适合的质量,就是让客户感到”最满意的质量。控制质量不是增加成本,而是可以降低成本,我们对质量认识的错误观念:提高质量就是提高成本,但对于制造而言,不良率下降,成本就会下降,比如:不需要花费检验,修正不良品的成本;没有不良品,节省材料更换,机器调整的费用;因不良品的减少而有更多生产机会。对于品质管理就是将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减到最低,对于我们来说,质量的不稳定因素无非是来源于: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那么,对于这些因素我们就要对其进行管理,首先是标准化,我们要做到统一、通用、系列、其次是信息化,我们要做到数据化,就是所做之事尽量用数值标识。再次是质量教育,我们要做到持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让员工第一次就做对。最后是质量成本分析,我们要分析与质量相关的预防的成本,分析的成本,故障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佳质量”
通过学习,更让我感受到其实质量的管控是有着严格的体系的所遵循的,它与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息息相关,任何不受质量管理的程序都将对后续环节产生不确定性的结果。所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清晰的责、权、利,以及可执行的标准是质量稳定的有效保证。
感悟三:(精益推进组孙士忠)
品质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不论他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其根本点是要满足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和期望,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就是要提供给顾客的产品。
一流的企业,品质是设计出来的——商品企划、产品功能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外观设计、产品制造工艺设计、产品生产环节作业方法、操作步骤、作业要点的规划建置、全供应链的品质管控体系的设计和搭建等等。。。。他决定了一个产品成本的85%~95%,和%产品品质。
二流的企业,品质是制造出来的——他忽略了或不注重前端的商品企划环节、产品功能和外观设计、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等,直接由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入手强调的是制造过程中的作业方法、操作步骤、作业要点的规划建置、内部品质管控体系的设计和搭建等。他只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和瑕疵,但不能解决由于设计原因导致的功能外观缺陷,以及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原物料成本和生产成本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整体竞争力的不足。
三流的企业,品质是检验出来的——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