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n的漫言角落」与你“一起分享,一起前行”年第9篇,总第11篇。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第二部分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前一段时间,“打工人”的梗火遍了网络。“世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样。早上好,打工人!”网上看得到程序员的打工人文案,看得到业务员的文案,看得到工人和保安的文案。而“供应链打工人”是什么,在做些什么?相信还有很多朋友不清楚,甚至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所以,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10年的我,想试着为“供应链”做一次普及。所有的普及应该都是从名词解释开始的吧。“供应链”,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一根链条,连接起供应方和需求方。作为一根“有态度”的链条,它的“自我修养”是: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品,送到正确的地点。有本书上说,最佳的供应链案例是自来水公司。当你拧开水龙头的刹那,货物就送达了;当你拧紧阀门的时候,货物就随时等待供应,随时到位。各行各业有着各自不同的供应链。民以食为天,疫情后报复性消费最强烈的也是餐饮业。所以我们以餐饮为例,解释不同的供应链。对于外卖来说,供应链是分配外卖员,去餐馆取到餐品,准时送达订餐人手中。对于餐馆来说,供应链是预测客人会点些什么菜,备好食材,将菜品端至客人餐桌或打包完毕。对于中央厨房来说,供应链是预测各门店需求,采买生鲜,配送半成品至加盟门店。对于整个餐饮业来说,供应链是预测客人消费需求,采购原材料,保鲜存储,送到客人身边。通过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供应链包含了“计划、采购、仓储、物流”四大范畴。自来水公司计划了下个月、下季度、下一年的用水量,采购水源(寻找新的水源地或者水库),存储自来水(通过各级水站),配送至千家万户(管道作为物流方式)。海底捞计划明年新开多少家店,上多少新品,每家店食材的需求数量,从批发商或是原产地收购食材,存储新鲜的或者初加工过的食材,通过冷链配送至各家门店,最终送上各位食客的餐桌。京东通过明年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预测,通知各家供应商备货,在全国各地的“亚洲一号”仓进行存储,并由自家快递次日达的送达顾客手中。这都是各家供应链的真实写照。但是请注意的是,供应链不包含“生产”环节。就像我们没有提及自来水公司的层层过滤;没有提及海底捞的厨房加工;没有提及餐馆的煎炸蒸煮。如果说在一家企业里,技术研发部负责的是产品从0到1的过程,市场销售部负责的是将产品销售给N个不同客户,那么供应链就是贯穿从1到N的全部增值过程,负责以合适的成本、合适的速度提供产品和服务。更通俗的讲,研发负责开发个好产品,营销负责卖个好价钱,而供应链负责多留点利润。所以,供应链打工人每天鸡血满满是为了“更低的成本”和“按时的交付”。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些爱思考的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供应链真有你说的这么牛掰?能负责成本和交付?你把生产、车间和厂长放到哪里去了?确实,在制造业里面,生产看起来“人多势众”,占用的设备众多,场地众大。但其实从成本角度考量,供应链所负责的原料成本、仓储成本、物流成本等加起来能够占到销售价的6到8成。同样对于交付来说,供应链的计划部门负责了生产计划(也叫需求供应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对于生产部门,只要东西备齐、设备好用,产出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供应链,真的还是有点牛掰的。写到这里,已经把供应链是什么大致解释清楚,也开始渐渐的深入和细节。有兴趣继续了解的读者可以往下读,下文会交代供应链中“计划、采购、仓储、物流”每一个范畴。兴趣不大的可以关掉退出了。读到这里,能对供应链有个理解,已经很心满意足了。01.供应链-计划《孙子兵法》说:“庙算胜者得胜高。”《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宇宙中最简单的“因果律”法则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庙算”是一种计划,“预”是一种计划,“因果律”更是一种前后的关联。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开公司,还是开奶茶店、便利店,都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否则可以说是相当于拿钱在*。对于供应链来说,计划分为三个层面:1、长期计划,即销售运营计划(SOP,SalesandOperatingPlan)。这是一个经营决策层面的计划,涉及到企业每种产品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需求预测,涉及到什么时候新购设备、新建厂房、新租仓库,设置新的分公司。2、中期计划,即主生产计划(MPS,MasterProductionSchedule)。主生产计划就像我们每年新年做的新年计划,今年要瘦多少斤,存多少钱,读几本书,去哪里玩。对于企业来说,主生产计划是我每月、每周计划生产哪几样,生产多少量。但新年计划不是用来安排每天行程的。同样,主生产计划并不是用来安排日常具体生产的,其更重要的作用是触发原材料的采购。没有一个企业是一座孤岛,有了主生产计划,就可以去跟供应商谈价格、谈服务、谈细节,保障原料的供应。3、日常计划,即生产计划(需求供应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相对于中、长期计划来说,日常计划就是真正“看单子做菜”的清单了。细节到哪份合同先排产,哪份合同后排产;细节到昆仑轮胎需要多少条,双钱轮胎需要多少条。所以,计划就像一个大管家,即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还有句老话这么说:“计划不如变化快”。确实,预测不准、客户增量、库存不准、合同更改,未知的变化数不胜数,防不胜防。但这些偏差不能掩盖计划的必要性,或者说如果没有计划,执行会烂的更像一锅粥,会让业务员签合同都不知道怎么写下交货的日期。02.供应链-采购采购,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有光环”的角色。很多人都认为采购就是翘着二郎腿买买买,高薪又高端,升职空间大,动口不动手!这么说来采购是神仙职业!在公司里,采购很容易受到其他部门的各种偏见。财务觉得采购只会花钱;业务、生产、技术开发设计觉得采购工作好做还能捞大把油水。一旦觉得原料质量、供应商等有问题,众人的目光都嗖地集中到采购身上,觉得采购做事猫腻,捞了油水。这世上永远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就像采购人的苦,我们无法了解。成本、提前期、最小订单量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比价比货、新款开发、赶货、盯供应商交货、跟产线,更是家常便饭。如果碰巧需要从国外采购物料,船期、靠港、通关、那可就且等且失眠吧。被誉为供应链大师的苹果公司,据说最多的时候有超过名工程师驻扎在富士康工厂,而他们部分程度上承担的就是采购员的角色。说回采购的本职,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又好又省”。好是指产品恰到好处,规格参数符合要求,品质过关质量过硬,不过度消费也不以次充好。省是指总成本最省,这短短的五个字里面包含了单价、供应效率、稳定性、弹性等等。为了省一点点的采购单价,多占用库存资金5个月,这不属于省的范畴。前面提到,供应链成本能够占到销售价的6到8成,其中这里面采购能“贡献”8成。如果一家企业年销售额12亿元,销货成本(可以简单理解为原料成本)80%,9.6亿,库存周转率12次(每年仓库清空12次,制造业中等水平),那么每月的采购金额就是9.6亿/12=万,按照6名采购员的配置,平均每人每月采购额万。所以说,很多时候,钱对于采购来说,只是个数字,后面多少零都见过。“采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到计划部门去进行使用的,那么采购行为的目标也是基于充分理解并满足计划部门的供应链诉求。”供应链之所以被以“链条”的名义相称,意义也是在于整体的、全局的考量和优化,而不是各自为*,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随着企业的发展,相应的社会曝光度和社会公众责任也会随之增长。我们看到一些新闻曝光了某品牌的供应商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雇佣童工等不合规甚至违法行为,对品牌和股价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些也是采购中对供应商应该考察的方面。03.供应链-仓储说完了计划、采购两个部门,一个负责指令下达,一个负责及时供应。如果是前面有“指点江山”的感觉,那下面的仓储和物流就是“实打实”的实物流转了。仓储,更亲民的称呼“仓库”,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有席地而摆的“平面仓”,也有10米货架的“立体仓”,还有全自动化的“无人仓”。其实,离你最近的仓库应该属家里的电冰箱了。仓库存在的价值是:支持生产(原材料、半成品仓储),支持交付(成品仓库)。就像是你家电冰箱里的菠菜和鱼丸,随时准备被炒、被涮、被做汤;而火龙果和西瓜则像是支持交付的成品,满足你那颗随时想吃水果的心。同样,就像你会一个一个买西瓜,但不会一颗一颗买鱼丸一样,仓库还承担着缓冲的功能。承载着最小订货量、经济订货批量、货车装载容积率等考量,简单说就像双十一能不能凑个单或者满个减一样,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少花钱,多办事”。叠加于缓冲功能之上的,是仓库正儿八经的仓储功能。仓储不仅为了使用和交付,也为了抵抗意外和风险。疫情期间相信不少人都囤积了一些米面油;每年过年老人家担心春节期间菜价上涨,都有囤蔬菜的习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华为不囤一些麒麟芯片,恐怕Mate40早已断供;如果天猫旗舰店不囤一些成品库存,怎么能抵挡“尾款*”们的深深剁手。如果是我们上面提到过的跨国采购呢?你也知道,轮船半路被海盗打劫也是很正常的嘛。就算靠港,通关时间也是需要人品的。但以上这些不构成对“高库存”的支持,“库存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苹果的库克如是说。所以,仓储功能也好、缓冲功能也罢,库存应该是一个“健康”的状态。而这份健康,来自于计划部门的“长中短期计划”,也来自于采购部门的“谈判和执行”,此所谓供应链也。我们再聊回到电冰箱,你有没有过冰箱里东西放到过期、发霉腐烂的经历?或是哪天心血来潮收拾冰箱,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些存货呐”的经历?是不是东西越多,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管理一个电冰箱尚且如此,对于企业仓库来说,要保管的可能是种物料,可能出现在个不同的库位,有近10个先后批次的进货顺序。进行收料,移库,配料,成品入库,发运,退回等。同时要求这些实物的操作本身要和系统的操作一一对应,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同时,仓库不能“嫌贫爱富”。对于库存管理来说,可以像家里的花销策略,大额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