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物流王继祥疫情冲击带来的制造业供应链 [复制链接]

1#
王继祥:疫情冲击带来的制造业供应链新思维

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受到了很大冲击,世界各国逆全球化趋势与民族主义高涨,美国、日本纷纷提出将制造业搬离中国的奖励与补贴*策。面临新的国际环境,我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实力与短板,讨论了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将面临那些挑战,今天发布本专题的第五篇系列文章,探讨一下面对疫情冲击,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应该有哪些新思维,很多观点是老王个人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新思维之一:供应链的应急与常态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基本常识,哪就是决定世界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布局是常态要素,即: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而疫情冲击是非常态,处于应急时期供应链,可以不讲经济规律的,不考虑成本要素的,但任何国家不可能总是处于应急状态,世界总会回归常态。回归常态后,决定制造业产业链布局的还应该是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如果人为的进行脱钩,违背决定制造业供应链布局的基本规律,也必将失败。

但是很多人缺乏应急与常态的思维,往往大脑一根弦不会切换,一遇到应急状态,思维也马上变成了一根弦的应急态,就没有常态思维考虑了。比如:这次疫情爆发了,应急物流极为重要,于是一大批专家都开始考虑今后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应急物流体系了。但他们想不到的是,应急态过后,物流要回归常态,要讲成本与效益,如果单独建立一套独立的应急物流系统,可能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也遇不到同类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了,你建设的应急物流平台再先进,二十年不用也会落后,你应急仓库网络二十年不用也会变得无用而松懈,等真的事件发生了,还是会手忙脚乱,不能发挥作用。就像非典过后建立的应急物流体系,这次在疫情爆发后起到什么作用了吗?

真正的应急应该蕴含在常态之中,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专门应急物流系统,常态化的物流网络完善了,信息系统先进了,每年迭代进步了,事件爆发可以立即切换到应急状态,把应急态蕴含在常态体系中磨炼与发展,远比独立建立应急物流体系重要。

制造业供应链的布局同样如此。假设美国通过疫情冲击,感受到口罩生产都变成了战略保障,应该不惜代价将产业链布局在国内,以后疫情爆发不再受制于人。于是在美国大量布局口罩生产厂,将口罩厂搬到美国。但由于没有需求,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人工费用等高昂,让口罩生产成本很高,作为战略与应急是可以不考虑成本,但是常态情况下能坚持两年吗,能坚持两年还能坚持三年吗?如果十几年没有应急态还能坚持吗?

应急态是不常有的,如果把应急态当成常态考虑是不正常的。从常态的思维角度上,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布局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考虑未来中国产业链会不会搬走,应该从常态思维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应急态。因此,未来真正决定产业链布局的,不是应急态,是常态。

应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搬迁问题,我们要考虑的是影响产业链搬迁的常态化要素,要解决的是我们存在的常态化的问题和短板,因为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及 影响,美国公司有搬离中国趋势,决定的因素还是常态因素。

疫情冲击让很多原来制造业强国感受到了供应链断链的冲击,一些制造强国却不能保障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防疫物资生产;甚至医药大国药品原料70%以上需要中国供应,感觉教训很深,印象深刻,脑袋一热,就想当然的要制定一些促进产业链回归*策。对这种应急状态下的应急*策的影响不必太在意。如果我们把根本问题解决了,把常态问题解决了,应急状态下的鼓噪就不值一提了。疫情不是年年有啊。

2、新思维之二:产业链不分高低端

这是我们的一个教训。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讲消灭低端产业,把低端制造业往外转移,但是,我认为制造业只有技术先进与落后之别,产业没有高低端之分,向中高端发展不能够放弃中低端,没有中低端就没有中高端。

在制造业工业体系当中,可以分链主和协同企业,但是不代表链主企业就是高端,协同企业就是低端。比如华为是手机的链主,供应商供应芯片,不代表芯片低端。包括口罩物资,我们过去可能把这个当低端,但是如果这些产品这次中国自己不能生产的话,这次疫情的冲击中国将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啊,那是非常可怕的。

目前中国制造业最大优势就是产业链配套齐全,前几年公知精英呼吁淘汰低端产业,已经对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如果不纠正,会极大破坏中国制造业固有优势。精英们眼中很多所谓低端制造业,其实并不低端,也不会带来巨大污染,却可以带来大量就业。一个国家制造业没有所谓的低端的制造业配套支撑,高端制造业也是空中楼阁。苹果手机产业链布局在中国生产,就是是因为中国制造业体系完善,配套齐全。

一些著名的媒体经济学家忽悠说,中国人不能开血汗工厂,中国人工资高了,企业成本高了,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自然就会寻找成本洼地,向越南等地搬迁工厂。但是中国东西部纵深区域很大啊,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劳动力也很便宜,为什么就不能引导这些企业向内地搬迁呢?中国随着经济转型,一些所谓低端产业真的就必须转向越南和印度这些地区,不可能转向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吗?实践给出了相反的证明。

以重庆全产业链转移为例:*奇帆当年主*重庆经济时,重庆通过全产业链转移,在招商时特别重视全产业链招商,在本地实现全产业链配套,把主厂和配套厂整体招商,专门建立配套产业园区,给予更好*策,这样就不需要来料加工了,两头外在变成了一头在外,比两头在外都具有优势。另外,针对产成品走沿海出口仍物流成本高问题,就利用西部内陆优势,推动欧亚大陆桥计划,通过陆运进入欧亚地区和国内大陆销售,替代沿海出口策略。这样国内内陆西部地区就有了可与沿海地区媲美优势,又有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便宜优势,推动沿海地区企业向内陆重庆转移而不是向越南和印度转移,带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

3、新思维之三:供应链的安全思维

与疫情的冲击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供应链安全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要具有供应链安全的思维,企业要高度重视供应链风险管理,通过供应链安全预警、全链条结构优化、供应链重组、供应链备链、供应链弹性运作等方式建立安全缓冲应对机制,防范各种可能的供应链安全风险。

要保证供应链安全,需要有供应链安全对策,具体简述如下:

一是建立供应链安全预警与评估机制。实时监测与评估供应链安全状态,随时调整供应链布局,完善供应链体系,让供应链具备韧性;

二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建立应对供应链安全的应急预案。预案要对制造业供应链可能的风险与可能突发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保障供应链安全;

三是对重要的核心产品采购,培育2家以上供应商。也就是选好备胎,不要把核心产品供应安全寄托在一家供应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

四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注重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等安全管理。随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供应链物流安全与资金安全;

五、增强供应链韧性,建立供应链韧性分析评价机制。不断分析供应链的各类短板,随时完善,建立一个高效协同的韧性供应链体系。

4、新思维之四:陆权时代供应链新思维

这个方面过去探讨的不多,因为过去制造业供应链是海权时代供应链的布局。改革开放后,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时,最先发展起来的往往是在沿海地区,因为在沿海地区可实行“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策略,来料供应在外,加工生产后的产品销售在外,采购与销售这两头都通过海上运输线进行全球化连接,因为海权时代的运输线是在海上。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一”战略的推进,未来打造的是一个“陆权时代”。陆权时代会带来产业链向中国大陆纵深地区转移,也就是往中西部转移。很多人理解“一带一路”有一个误区,陆权讲的是丝绸之路的经济带,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把产业链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就会出现全要素聚集和流量枢纽的问题,带来经济带发展的问题,全产业链配套问题等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把两头在外变成一头在外,把“来料加工”的零部件全球化供应集中起来,在当地搞全产业链配套直接供应,缩短采购供应链;把产品销售通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拉长产品销售链。

如果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向内陆转移,还采用海权时代供应链思维,来料通过海上运输+内陆(铁路、公路、内河)运输到内地,产品也需要内陆(铁路、公路、内河)运输+海运,还用用海权时代思维实现供应链全球化连接,则内陆制造业供应链成本一定很高,一定会抵消劳动力比沿海地区便宜的优势,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纵深发展,一些产业布局极有可能就都转移出去,到越南和印度了。

陆权时代的供应链思维最好的案例是重庆,当供应链在内陆时,以前“两头在外”的模式成本太高,此时考虑的就是“一头在外”,不要来料加工了,而是在当地实现全产业链配套。当供应链链主到重庆之后,重庆把所有给其配套的企业全部用优惠*策吸引过去,做成配套产业园,实现全产业配套。我们叫做“一头在外,当地配套”,之后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实现向欧洲以及经济带沿线的国家进行产品销售。这样一来,成本降低,同时加固了产业链配套,加固其韧性。这体现陆权时代供应链思维的重要性。

5、新思维之五:应急供应链思维

疫情爆发以来,大家对疫情下的应急物流了解较多,很少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