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老乡见老乡,购物去当当”“村村上淘宝,生活真美好”……3、4年前,京东、淘宝、当当等下乡刷墙、抢夺农村市场的热闹犹在眼前,但至今并未看到想象中的乡村电商盛市。
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记者走访京东位于延庆的一个乡村配送点,从中看到了不少有别于城市配送的农村配送情况,或许这种物流的迥异情景让乡村电商发展超乎了各平台的规划想象。
多场景下的迥异配送
“今早上有个村民一早就守着我们的运输车,还没分拣整理包裹就要先挑了拿走,因为要外出,没时间等。”延庆永宁古城配送站的配送员小陈告诉记者。
京东北京延庆永宁古城配送点
这只是农村配送站很平常的一件特殊情况,只是千奇百怪的要求中极其普通的一件。而这样独具个性的要求,乡村配送员们每天都会碰上几桩。
例如配送点是个渔村,配送员给渔民送货就不能送到家里而要送往工作的海边,即使写的地址是家庭住址;例如在金矿附近的农村,就需要晚上配送,因为白天村民都在地下工作永远打不通电话;
例如收货人真正的收货地址往往在最后一公里时变成“XX派出所前米”“XX村大槐树下”诸如此类的场景,配送员必须对配送范围内的路线路标了若指掌;
例如快递小哥要随身带足零钱,因为农村到付的比例高达60%,其中70%-80%是现金付款;
还有邻居代收货、帮忙买包烟连着包裹一起送、帮忙取个其他公司的包裹一起送过去……
京东一位负责人介绍,京东农村配送员经常遇到临时换交通工具的情况,比如有一位配送员给半山腰的村民送货,车子开不进去,每次都会跟山脚下的人借马骑,之后再换回小车;还有的地方只能扁担挑上山、索道过江送货等等。
熟人经济下的个性服务
曾经,农村人口基数大、传统线下零售覆盖不到位、购物需求旺盛、智能手机普及率高成为了电商企业展望未来的充足底气,但事实就是农村配送的场景之多样复杂超乎想象。
如果城市配送还能称为相对标准化的配送服务,那么农村配送可以称之为极具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了——订单个性化需求非常多。
京东方面对此表示,农村消费场景中诸如配送地址模糊化、人员流动性强、消费习惯和信任度底、人口密度低、区域特征明显等,对最后一公里造成巨大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几乎每个村点都有这个村的特色、特殊情况、村民分布,配送员要与他们熟知、有信任感、了解用户的个人习惯、了解乡村的各种路线标志物。
一通电话就能找到消费者所在,看到收货人就能联想到大概要去哪找他,个位数的小零钱不必锱铢必较(可以这次不收下次多收基本达到平衡),顺手可以帮买必需品送上门……
这就是熟人、朋友间的交往,超过了城市配送中顾客和配送员的单纯意义。这样的配送本身就是无法承受单量急剧增长,成本也相对较高。
无人机配送仍存政策瓶颈
京东应对这么复杂的消费场景,抛出了不少解决途径,但目前瓶颈依然存在。
首先是被舆论炒得很火的无人机,但目前基本处于测试阶段,未来应用场景更多在于偏远农村。
京东在无人机上的执着业内皆知,已经研发了多种量级的载重无人机,并在刘强东老家宿迁试飞过。目前50公斤量级的已经可以投用,公斤量级的还在研发,京东预计要3年投产。
不久前与陕西政府达成合作,将打造低空通航物流网络,前几天又马不停蹄赶往四川,与当地政府达成共识,未来在当地建设个无人机货运机场。预计下一步京东要做的是获得更多省市的许可证,布局全国低空物流网络。
但无人机每次飞行均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任何未经申报的飞行都是“黑飞”,这对无人机配送绝对是一个限制,很有可能京东未来测试成熟了,网络搭起了,在政策上还有一段时间的争取期。
偏远地区配送服务难标准化
再者是扩大配送覆盖范围,与菜鸟提供平台不同,京东的优势在于自建物流,农村配送末端是依靠乡村推广员,这些人员不在京东自营体系内,但配送职能与自营配送员差异不大,因此服务体验整体更优。
但这也让农村末端压力增大不少,毕竟人少、情况多、负责范围还大,带来的结果就是很难做到时效,准确的说是能快的区域非常快,小部分地区则体验相对差。
快递员李震在和一名客户沟通付款事宜。客户尝试了几种支付方式都没能成功,最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