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祝唯庸热爱的东西得到回应,有一种强烈的幸 [复制链接]

1#

洛神水下飞天舞“美到词穷”、博物馆文创变身超级“网红”、《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持续热播……国潮文化“圈粉”无数。

“我们都在努力地诠释和还原着我们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美,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这就是我的工作。”

“有人曾经告诫我,把爱好变成工作是一种幸运,但也可能最终变成负担,会丧失最初的热情。我只能说到目前为止,我仍然热爱这个事情,一如既往。”

祝唯庸。本人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沛然

不同的文字系统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与联系?汉字为什么没有被拼音化?书法对汉字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影响东西方绘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看待透视在东西方绘画里的不同运用?国人在艺术审美方面应该掌握哪些基本能力?

北京,东五环外,初伏当日,互联网气息浓郁的现代化园区里,70后、80后、90后、00后……不同职业背景的人们,从城市的东西南北赶来,赴一场传统文化之约。

主持这场讲座的,是“喜马拉雅”当红主播、青年艺术家、艺术史论作家祝唯庸。

祝唯庸长期从事书画创作及艺术史论研究工作,在“喜马拉雅”开设的音频节目《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让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穿越时间的迷雾,灵动地展示在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面前。累计粉丝超过33万人,累计播放超过万次,累计留言超过5万条,居“人文口碑榜”首位。

“这是一个让人感受美与真实的好节目”“这是我们应该骄傲,也应当为之骄傲的中国艺术!”“华夏文明,听老师娓娓道来,艺术在历史中生长”“悠久的中华历史与文化,需要传承。将立于高高庙堂之上,艰涩繁复的知识,以家常的形式娓娓道来,既不失史之严谨,又不失技之精深”……网友评论区出人意料的和谐,以至于祝唯庸自己都笑言“不是水*,胜似水*”。

工程师出身的艺术史论“网红”主播

祝唯庸是标准的“理科生”,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做了近10年工程师。他设计的物流行业分拣中心,仅规模较大的,就有20个左右。

工程师的工作,“朝九晚五”,每天要解决的是“刚性的、标准化的数字化问题”,设计图纸时,10厘米就得是10厘米,“多一点都不行”,“数据驱动很明显”。

“如果只是书画艺术创作,完全可以兼职做,可以把它作为业余爱好,是一种生活方式。”祝唯庸说,古人亦是如此,很多人并不是职业的书画家,但并不妨碍他们在书画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幼时在集市上看到人家书写春联,祝唯庸被笔墨的点画勾连、浓郁枯淡深深震撼。少年心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深种。

再后来,祝唯庸又对评书和各种语言类节目产生了痴迷,他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因为热爱,祝唯庸尽其所能地投入其中,广泛阅读相关文史艺术书籍。

“感谢这个时代,互联网让人人都有发声的渠道和机会,现在很难有人被彻底埋没,你只要有一点点才华,都有可能冒出头来。”当祝唯庸把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录制的中国艺术史音频内容放在“喜马拉雅”上面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听众的认可”,没有任何的推广和宣传,仅靠听众间的口碑传播,祝唯庸居然就这么“火了”。

“我认为对于刚刚接触传统艺术的人,从史论方向入门是必要的,不容易误入歧途。但我做节目的初衷,并不是想要在网上开设艺术史论的专业课,我想要做的,是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介绍给更多人,变成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祝唯庸坦言,做史论工作,尤其是查阅史料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祝唯庸就开始考虑全职写书做节目,“我很多朋友都说我非常有勇气”。

做传统文化相关的工作一直是祝唯庸的梦想。

“我并不是一时冲动。”祝唯庸很确定地说。理科生数字化思维告诉他,通过卖书、部分的知识付费等这些商业渠道,估计这件事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职业的支撑,他果断辞职了。

“如果外人从职业或者身份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是其实从我自身感受上讲,变化并不太大。”在祝唯庸看来,书画一直就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浪费’在这上面”。

看书、写字、画画,是祝唯庸最大的爱好,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这上面。只要有空,他或是埋头书海,查证史实,考究细节;或是研习书画。“8小时以内的时间决定你的现在,8小时以外的时间决定你的未来。”祝唯庸说,正是多年来充分利用8小时以外时间所做的积累,成为他成功“转型”最大的助力。

祝唯庸眼中的“跨界转型”,只是把他自己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放大。改行对他的人生是一个“方向性的转变”,但不是一个“颠覆式的变化”。

“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在正式做《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这个中国艺术史论的音频节目之前,根据过往的经验,祝唯庸把这个节目受众定位为中老年男性。

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他出乎意料。节目受众女性多于男性,中青年多于中老年。“节目做了两年来,我发现一个最大的变化,那就是听众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年轻化”。祝唯庸说,最初70、80后是主力,现在已经变成80、90后。其中90后听众“由开始的10%增长到25%”,95后占比8%。

祝唯庸的听众,好多是在校大学生。有问必答、留言必复,祝唯庸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